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0后)李唐:隐士的美学--读周瑟瑟诗集《松树下》

(2009-10-17 08:21:25)
标签:

90后诗人

李唐

评论

周瑟瑟诗集

《松树下》

文化

分类: 评论

               隐士的美学                

                     ——读周瑟瑟诗集《松树下》

                                李唐(90后诗人)

 

  周瑟瑟老师赠送的诗集《松树下》已经在我的床头放了有一阵子了,它已经成了我的“枕边书”——也是我近一段时间来的唯一一本枕边书。忙学习,忙着应付考试,忙着迎接高考。一系列的忙碌,却没有一件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总感觉自己的无助,以及被他人左右的无奈。不过谁又不是这样呢?

  《松树下》这本诗集仔细想想,似乎来得恰到好处——正是我心烦气躁,需要精神寄托的时候。而这本诗集,确实给了我最大程度上的安慰。

  翻开着厚厚的第一页,书上标明这一章是周瑟瑟老师在08年所作的几首诗歌。前两首是《隐士的美学》和《广成子,神仙生活》。这两首诗以前在论坛上看到过,但在屏幕前读诗和在纸张上读诗感觉怎么可能一样呢?于是我又把这两首诗细细地读了一遍,果然与上次读时感受不同——这也是诗歌的好处之一,时读时新。

  我虽然从06年,也就是我刚刚懂什么叫“现代诗”的那个年代,就开始在天涯诗会阅读起了周瑟瑟老师的诗,但对瑟瑟老师并没有过多的了解。那个时候,瑟瑟老师的诗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我才知道瑟瑟老师也生活在北京,并且生活在中关村,距离我的家并不远的地方。

  中关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繁华,喧闹,高科技——虽然我并没有去过中关村。在这里,我很难想象有人会写出这样的诗句:“屈身在自然,天空飘来的祥云/脚上流血的木刺,舍利塔在我眼里/浮动,舍利塔啊你不要浮动……”这简直算的上是参透人生之感了,如此不动声色,非悟性所不能及。或许,正是由于身处在一个喧嚣的世界里,诗人才会向往如陶渊明般的隐士生活吧?正如诗人自己所描写的那副图景:“他太累了,前世他是一个操劳成疾的苦命人/清规戒律坚持了一辈子,今夜就要放弃/今夜我要在漆黑的山林里诵经……”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耶稣受难,虽然诗人自己并没有把自己拔到如此崇高的位置。

  瑟瑟老师的诗可以看出来,是有感而发的,绝没有半点的虚张声势,当然也没有半点的隐瞒。虽然诗人明白“隐士的话语也只一两句,甚至保持一生的沉默。”但诗人还是要呐喊,用诗歌呐喊。

  这就是周瑟瑟的诗歌给我留下的印象:一半隐士,一半勇士。

  这几天里,脑子里围绕着的都是周瑟瑟的诗句——

  隐士沉沉入睡,像入冬的动物

  脂肪收紧,毛发在风中一层层细数

  我的人生也不过如此,记不清的恩情

  如今都一一裸露,羞愧的心紧紧收缩

                      ——《在山中》

  寒湖山

  不可不相信的遗迹

  破烂的衣衫如何留住?

  岩壁上的诗句如何没有了拒绝

  我这样陌生的人?

                      ——《寒山子》

  尤其是当我读到一首诗人送给李少君的诗《乡村流水图》时,我被这样的句子深深吸引住了:

  (牛马)跟在主人的身后,踢踏的脚步

  踩碎了乡村的落日、沉寂的时光

  与哑巴夫妻啊啊啊的争吵

                     ——《乡村流水图》

  这简直是无以名状之美!如同一股暖流在我身体里融化,让我久久地徘徊在诗歌的境界中。这种发自内心的享受,只有诗歌才可以做到。

  我开始一页一页地读,有时忘记了时间。这样让人醒目的诗歌实在是太少了,许多诗歌给我的感觉是昏昏欲睡,而周瑟瑟的诗歌却让我振奋。尽管他的诗歌有时也很悲凉,但却始终有一种坚持在里面。

很快,厚厚的一本诗集被我看到了一半。突然,我的好奇心驱使我一下子将书翻到了最后——我想看看如今写得炉火纯青的周瑟瑟,在80年代、90年代诗歌是什么样子?

  然后我发现,诗人现在的这种“隐士+勇士”的气质从诗人最初写诗时就可以看到端倪——

  我一生宣扬光明

  在漫长的水上呼唤大鸟

  穿过古老的河滩

  我看见我未来的倒影

  随云帆升起

                    ——《我别无选择》

  而在这些诗歌中,我还发现了诗人的一种其他的气质——游戏性。

  这并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恰恰相反,一些真正的好作品、好诗人,游戏性是不可缺少的。诗人的游戏性给诗歌增添了另外一种光辉。

  比如这样的诗句:“穿白袍的是郁闷而死的智者/手指洁净,肠胃空空,到死也不呻吟/祝愿他与怨死的女鬼同床共枕。”

  当读到这样的句子时,我甚至可以想象出诗人躲在诗歌后面做鬼脸的表情。这也让诗歌变得可爱起来。

    周瑟瑟同时也是一位有着“真性情”的诗人。在他的诗中,因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而写的诗歌有许多首,其中一首最为感人。那是在雪灾之年,诗人无法回到家乡,但却时时刻刻思念着自己远在家乡的母亲。于是,诗人把这种寄托想象成家乡的野兽,让“它”去代替自己看望家中的老母亲。可以说,这是诗人的一部心灵史,诗人将自己对故乡、对母亲的浓浓情谊化做了一行行诗歌。在诗歌的最后,那只故乡的野兽终于替诗人“返乡”回到了母亲的身旁——

  故乡的父母早早入睡,人老了睡得就早

  野兽穿过五十年不遇的大雪,在屋前的水塘边

  舔了舔冒着热气的舌头,像我一样突然发出一声低沉的哭叫。

                          ——《湖南大雪,野兽尽孝》

  有时我觉得我的语言是那么的匮乏,因为周瑟瑟老师的诗中有那么多闪光、独到、经典的地方,但我却不知该如何形容。这恐怕也是诗歌的特点——诗人与读者双重的考验。

  我喜欢周瑟瑟的诗。按照现在时髦的话说,周瑟瑟属于“60后”诗人,也就是我的父辈人。而这一部分诗人是中国当下的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可以说,现在诗坛上大多数的实力派诗人都属于这一年龄层。

  “60后”诗人风格相差极大,有高蹈的海子,也有主张“解构”的伊沙。而周瑟瑟的诗在他们中间则独树一帜:既有深刻的内涵,但又不故作姿态;既有通俗的语言,又不失语言的磨砺。这样的诗,我相信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有一段时间,我曾十分迷恋“80后”诗人的诗作。他们肆无忌惮的语言,独立的精神人格,都曾给我带来过震动。而周瑟瑟似乎是与这一代诗人从气质上最为接近的“60后”诗人。

  现在,我仍每天都读几首周老师的诗歌,读过以后感觉很不错——毕竟是住在同一个城市的诗人,共鸣是非常强烈的。我很想好好地写一写周老师的诗歌感受,但是时间实在不允许,所以只能到此为止了。不过,在繁忙中我有时想,如果没有诗歌,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我想象不出来。诗歌是我的精神寄托,没有它我就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体而已。

  我相信对于周瑟瑟老师也是这样的。让我们一起感谢诗歌的给予。

                                                   2009年10月16日星期五 于北京

 

  李唐:1992年生,14岁开始创作诗歌。就读于北京垂杨柳中学。作品见《诗刊·下半月刊》、《诗选刊》、《诗林》、《北京诗报》、《中华文学选刊·少年写作》、《少年文艺》、《中国校园文学》、《课堂内外》、《赣西文学》、《黄河诗报》、《诗歌月刊》及一些民刊。有作品收录《2008年诗歌精选》、《盛开》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诗歌卷》(张清华主编)。曾在《新课程》开设诗歌专栏。著有合集《90后诗人7家》。曾获得台湾第五届X19诗奖首奖、首届复兴文学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