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评论 |
王娟:我莫名其妙的来这开会了,因为我是民间调研室的,刚开始我接到电话是关于神话的事,后来拿到书的时候发现不是神话,而是一部小说,我上大学的时候喜欢读小说,可是到现在已经有十年没有读小说了,所以现在看到小说,就觉得好像变成一门学问了。印象当中,最早我不喜欢读金庸,但是我看到孔庆东在电视上一讲,我觉得小说还有点意思,就想看了,但是一直没有机会看。这个小说也一样,说实话,我特别想把它看完,但是看不太懂,不好意思,我没有看得太仔细。我突然发现神话这个概念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是做神话研究,读的是神话,听的是民间故事,都是特别通俗、特别直白,不用费劲都可以阅读的东西。现在的文学作品好像是需要一点学问,而且得听别人讲,所以我今天听了几位学者解读这个小说,我估计我回去肯定能把它看得特别仔细。也许,我会重新拣起当代文学、当代作品来。
我对这个选题特别感兴趣。其实民间有很多,就像神话,它本身就是一个口头传承的,古代有,其实当代也有,很多人还在讲神话。我觉得文学研究里可能对神话的概念稍微有一点出入。神话故事在民间,包括民间传说,它非常有市场,而且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可能对民间故事、民家神话觉得太白了,太容易理解、太容易接受了,可能就觉得不值得去看,或者不想去看。可是,如果能够有兴趣,或者拿出一点时间来去读一下的话,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不是像我们想象那样的,它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就是老百姓口里讲出来一点没有意义。所以重述神话,有一点让大家的眼光重新去看那些民间口头流传的东西。
所以,故事也好、神话也好,所有这些东西对我们今后作家搞创作,都是非常好的源头。重述神话,我最感兴趣的一点希望很多作家重新阅读当代的一些民间故事传说,其实它在民间老百姓看来,神话不是说只存在了解当中,需要去寻找它内在的价值。普通老百姓也读神话,而且老百姓在这方面有专长。所以,我希望大家搞创作也好,写作品也好,能够把目光稍微关注一下民间的传说;我也希望把它引进文学创作当中,让它拥有更多的关注。我们这个好像是个世界性的项目,也希望西方的读者能够发现很多民间非常有价值,而且有非常多有内涵的东西。
陈晓明:谢谢王娟老师,他号召我们的文学创作从神话中吸收养料。格非你来谈一谈。
格非:首先我在重庆出版社做重述神话的过程当中,第一部作品就请苏童来写的话,我个人觉得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非常有眼光的。苏童,我们是老朋友,彼此之间了解得多一点。我觉得他和一般的作家不太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有一些作家只会写他自己,可是苏童除了会写他自己之外,还会写别人。这个当中,因为我原来对他有一部小说,大家可能评价不一样,我评价特别高的,原来他写过一部长篇叫做《我的帝王生涯》,我非常佩服的是苏童写皇帝也敢用第一人称,而且里面也有一些帝王气派,他能够去思考这个东西,去模拟这个东西。所以,我觉得神话的重写,对我个人来讲,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任务,我觉得这个挑战性太大了。但是我觉得苏童可能是比较适合来做的。而且事实上,这个作品,我看了以后,首先我感觉比较意外。因为孟姜女这个故事,我没有做过功课,肯定在民间的素材里面有很多。
比如我小时候记得我们村庄里面有个老太太唱孟姜女,孟姜女哭长城有十八段,她是一唱三段,不断的回述,那个老太太也不太有文化,但是我就听她唱,不断重复,然后就到长城了。我觉得民间的东西是非常伟大的。可是我看到苏童这个小说之后,一开始有点意外。他居然用了非常多的长的句子,在这个小说里,大家可以看句子是非常长的,长句子是代表比较慢的日子,因为神话应该是用比较短的句子,能够带来神秘感的句子。而苏童却用了长句子,我觉得这是他非常有特点的句子。现在的写作,说老实话,作家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连一个起码的写好作品的雄心壮志都没有了,没有这个想法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的。可是我在读他的作品的时候,我有一个感动,就是苏童他还有他的蓝图,他有他的想法,还有一个考虑,这个考虑就是说我能不能让它回到一种简捷。孟姜女哭长城是汉代以后的事情,你要回到那么远的时代,那种气氛是很难的。我对苏童很了解,他还有这样的雄心去做这样的东西,而且还用那种奢侈的长的东西,非常典雅的东西。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苏童有一个比较单纯的童心的东西,使这个小说看起来不像一个神话,倒像一个童话,这个我觉得非常了不起,因为他还有这样的心地。比如说那里写了那么多的门客、王和皇帝之间的争斗,爸爸一路上,他对眼泪的想象,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所以我在看他第一页的时候,他有这样的句子,他说墓地里有一个山谷,山谷里面夏天流水,到了冬天就结成冰,然后小鸟在山边飞过,然后影子倒映在水里面,非常美好。通过个人的方式、个人的想象,能够重述一个神话的过程,带着个人思考的一个印迹,尤其重要的是苏童还有这么认真的一个态度去完成刚才程老师说的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作品。我个人恰恰感兴趣的地方就是我刚才讲的部分。比如说苏童很轻易的可以借用民间戏剧性的写法,尤其是电视剧里很多人也编过这样的东西,但是苏童避免了这样的想法,他还是想通过实际的一些方式进入。
陈晓明:谢谢格非老师作为学者,也作为作家,对苏童作品的解读非常的内在。请孟教授也谈谈你的看法。
我对这个选题特别感兴趣。其实民间有很多,就像神话,它本身就是一个口头传承的,古代有,其实当代也有,很多人还在讲神话。我觉得文学研究里可能对神话的概念稍微有一点出入。神话故事在民间,包括民间传说,它非常有市场,而且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可能对民间故事、民家神话觉得太白了,太容易理解、太容易接受了,可能就觉得不值得去看,或者不想去看。可是,如果能够有兴趣,或者拿出一点时间来去读一下的话,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不是像我们想象那样的,它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就是老百姓口里讲出来一点没有意义。所以重述神话,有一点让大家的眼光重新去看那些民间口头流传的东西。
所以,故事也好、神话也好,所有这些东西对我们今后作家搞创作,都是非常好的源头。重述神话,我最感兴趣的一点希望很多作家重新阅读当代的一些民间故事传说,其实它在民间老百姓看来,神话不是说只存在了解当中,需要去寻找它内在的价值。普通老百姓也读神话,而且老百姓在这方面有专长。所以,我希望大家搞创作也好,写作品也好,能够把目光稍微关注一下民间的传说;我也希望把它引进文学创作当中,让它拥有更多的关注。我们这个好像是个世界性的项目,也希望西方的读者能够发现很多民间非常有价值,而且有非常多有内涵的东西。
陈晓明:谢谢王娟老师,他号召我们的文学创作从神话中吸收养料。格非你来谈一谈。
格非:首先我在重庆出版社做重述神话的过程当中,第一部作品就请苏童来写的话,我个人觉得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非常有眼光的。苏童,我们是老朋友,彼此之间了解得多一点。我觉得他和一般的作家不太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有一些作家只会写他自己,可是苏童除了会写他自己之外,还会写别人。这个当中,因为我原来对他有一部小说,大家可能评价不一样,我评价特别高的,原来他写过一部长篇叫做《我的帝王生涯》,我非常佩服的是苏童写皇帝也敢用第一人称,而且里面也有一些帝王气派,他能够去思考这个东西,去模拟这个东西。所以,我觉得神话的重写,对我个人来讲,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任务,我觉得这个挑战性太大了。但是我觉得苏童可能是比较适合来做的。而且事实上,这个作品,我看了以后,首先我感觉比较意外。因为孟姜女这个故事,我没有做过功课,肯定在民间的素材里面有很多。
比如我小时候记得我们村庄里面有个老太太唱孟姜女,孟姜女哭长城有十八段,她是一唱三段,不断的回述,那个老太太也不太有文化,但是我就听她唱,不断重复,然后就到长城了。我觉得民间的东西是非常伟大的。可是我看到苏童这个小说之后,一开始有点意外。他居然用了非常多的长的句子,在这个小说里,大家可以看句子是非常长的,长句子是代表比较慢的日子,因为神话应该是用比较短的句子,能够带来神秘感的句子。而苏童却用了长句子,我觉得这是他非常有特点的句子。现在的写作,说老实话,作家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连一个起码的写好作品的雄心壮志都没有了,没有这个想法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的。可是我在读他的作品的时候,我有一个感动,就是苏童他还有他的蓝图,他有他的想法,还有一个考虑,这个考虑就是说我能不能让它回到一种简捷。孟姜女哭长城是汉代以后的事情,你要回到那么远的时代,那种气氛是很难的。我对苏童很了解,他还有这样的雄心去做这样的东西,而且还用那种奢侈的长的东西,非常典雅的东西。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苏童有一个比较单纯的童心的东西,使这个小说看起来不像一个神话,倒像一个童话,这个我觉得非常了不起,因为他还有这样的心地。比如说那里写了那么多的门客、王和皇帝之间的争斗,爸爸一路上,他对眼泪的想象,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所以我在看他第一页的时候,他有这样的句子,他说墓地里有一个山谷,山谷里面夏天流水,到了冬天就结成冰,然后小鸟在山边飞过,然后影子倒映在水里面,非常美好。通过个人的方式、个人的想象,能够重述一个神话的过程,带着个人思考的一个印迹,尤其重要的是苏童还有这么认真的一个态度去完成刚才程老师说的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作品。我个人恰恰感兴趣的地方就是我刚才讲的部分。比如说苏童很轻易的可以借用民间戏剧性的写法,尤其是电视剧里很多人也编过这样的东西,但是苏童避免了这样的想法,他还是想通过实际的一些方式进入。
陈晓明:谢谢格非老师作为学者,也作为作家,对苏童作品的解读非常的内在。请孟教授也谈谈你的看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