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打破苟安现局,创造理想社会”

标签:
卢作孚船王实业救国北碚现代化家国情怀 |
分类: 商业 |
只用了十多年,重庆北碚这样一个只有几条狭窄污秽的街巷、300多户人家的偏僻小镇,便转化成美国媒体惊叹的“平地涌现的现代化城镇”、“迄今为止中国城市规划最杰出的例子”。这是70多年前中国西南的一项现代化社会建设的创举。一个城镇现代化的社会图景,便随着32岁的四川人卢作孚以一艘70吨的小轮船的兴建而开始发酵、乃至变成现实。卢作孚戮力营商而成为一代船王,已是近代工商业的一个传奇,与之互相辉映的事迹是,他以一己之力建设北碚新社会,是一项城镇现代化建设的美丽实验,更为中国企业家绵延未休的家国情怀奉献一条精神脉流。
卢作孚因家贫而少年失学,在闯荡社会中增广眼界,办过教育,努力寻找改造社会的报国门径。但是,他认识到,实业关乎国计民生,办实业而风险社会的前景更广阔。在他看来,“航业是一切事业之母”,于是在1926年,他多方筹资创办以航运业为主的民生公司,在长江上游的川渝地区筚路蓝缕,灵活地设计航路以挖掘航力,学习先进的管理制度,到实力增强之后的多方兼并,使之在10年即拥有轮船近50艘,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航运公司。
仅仅在创办民生公司的第二年,卢作孚已经热切地开始建设现代化城镇的努力。他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迟滞时局,明确提出“打破苟安的现局,创造理想社会”、“造公众福、急公众难”的追求。这一年,他担任北碚峡防局局长,对以北陪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地区进行卓有成效的现代化建设。
相比较前辈张謇在江苏南通的努力,卢作孚在北碚的建设具有非常鲜明的现代化色彩,他的美丽新世界既是一种可实现的图景,也颇具终极的味道,不乏理想化和东方伦理观念:“我们的预备是每个人可以依赖着事业工作到老,不至于有职业的恐慌,如其老到不能工作了,则退休后有养老金,任何时间死亡有抚恤金。公司要划定住宅区域,无论无家庭的、有家庭的职工, 都可以居住。里边是要有美丽的花园、简单而艺术的家具,有小学,有医院,有运动场,有电影院和戏园,有图书馆和博物馆,有极周到的消费品的供给,有极良好的公共秩序和公共习惯。”这番朴素的描述,尽管隔着不同的时代,却与现在人们对福利社会的追求如出一辙,与公众对理想社区的建造期望何其相似。
卢作孚注重实用,从他对北碚的建设构思上看,有一种内在的功能主义为指导思想,主要从四方面建设美丽新世界:市政建设、园林美化、公共卫生事业、移风易俗。他建造了四川第一条铁路,架通整个峡区的电话网,卢作孚还成立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兴建北碚第一所图书馆、十几所民众学校,甚至船夫学校、力夫学校和妇女学校,兴建公共体育场、农村银行。新式的结婚典礼也由他倡导而起。
作为经济保障,他以北碚为基地,建立大批企业,除了早期的民生公司外,还有电灯自来水厂、机械厂、铁路公司、煤矿公司等。这些社会建设使得北碚具备了现代化的雏形。著名教育家、社会改革家陶行知参观北碚后大为震撼,称赞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
在卢作孚的时代,他的好友晏阳初同样在进行社会改革的试验,在河北进行平民教育、科学教育的改革;另一位思想家梁漱溟则在山东以文化复兴为诉求,大力推行乡村学校教育。他们和卢作孚走实业民生的道路一起,成为近代三大社会改革、建设的模式。
值得珍视的是,卢作孚组织如此庞大的社会改革,自己却一生清贫,以身垂范,乃至抗战时期有一次生病,家人甚至买不起一只鸡给他吃。政治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引录孟子的言论赠给卢作孚:“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可谓卢作孚的家国情怀和风范的真切写照。2009年8月份,重庆首倡“卢作孚贡献奖”,以此激励民企提升精气神。这可以说是对跨越时代的精神脉流的体认对接。【By 陈标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