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光甫:“金融为工商业之枢纽”

(2009-09-25 09:21:35)
标签:

陈光甫

金融

工商业

实业救国

家国情怀

分类: 商业

冠绝于美国金融业高山之巅的J.P.摩根于1913年逝世两年后,中国一名毕业于美国名校的34岁青年人陈光甫在上海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多年后,陈光甫被史家誉为“中国的摩根”。

 

陈光甫:“金融为工商业之枢纽”

在陈光甫的时代,对于新兴工商业的资本渴求和普通公众的便利需求,当时的银行业颇难以回应:曾经以“汇通天下”自许的中国旧式票号、钱庄业为传统所拘,正在风雨中凋零;外国银行在中国已先期耕耘超过50年,把持大宗、高端的洋商、官商业务;中国的官办银行受当局控制,过从往来的多为政商巨贾,并不涉及到更为普遍化、社会化的服务。陈光甫多方筹资,仅得到区区近10万元的资本而奋力开设银行,正出自他对新兴银行抱持着朴素却非凡的理想和信心:“服务社会,顾客至上”。

银行冠以“商业储蓄”之名,透出陈光甫的独到用心。他的一大创举,便是为普通的公众提供小额储蓄服务。当时,银行业普遍乐于追求商户的大额存款,而不屑于为公众的分散的小额储蓄提供服务。然而,陈光甫认为,从业务上,吸取小额储蓄可以聚沙成塔,同样能够促成银行积累巨量的存款,并且服务于普通公众也可以使这家实力微小的新银行扩大影响。因此,陈光甫开创“1元开户”业务,为市民办理小额储蓄、养老储蓄、代收水电费等较为繁杂却贴近市民生活的便利服务。为此,陈光甫还设立银行办事原则:要不辞琐碎,不避劳苦,不图厚利,为人所不屑,从小做起,时时想办法。

这一金融创新使他的银行声誉日隆,并且成为社会分散资本的蓄水池。尽管以今日的眼光来看,银行业为百姓提供生活便利已是基础业务,但在其时,这也浸透着陈光甫作为新一代的银行家迥异的远见和抱负:“私人企业之目的不仅为盈利,而兼有其理想,即为服务社会,不外为增加对社会之便利,提高人民之生产能力,与乎惠及一般就业水准。”

在这类似纲领性的思想之下,上商行把进一步有所作为的领域放在扶持新兴工商业上。尽管对货币与社会的意义,古代贤达早有很多高论实操,但近代较早较完备的银行识见,可追溯到近代第一批实业家、启蒙家郑观应。他总结银行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泰西各国多设银行,以维持商务,长袖善舞,为百业之枢,以浚财源,以维大局”。陈光甫的宏论似乎可见到郑观应的影子,并且以他操持上商行的业务,更为直接地标举出他扶持新兴企业的志向:“一国工商业之发展,全恃金融机关为之枢纽”。

上商行和近代工商业的命运非常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它不仅吸纳了一批如张謇、荣宗敬等新兴实业家的资本入股,也以辅助工商为宗旨,对新兴的工商企业大量放款。为了复制张謇的大生公司,上海实业银行在江苏南通设立分行。1934年,荣宗敬家族的下属纱厂因向外资银行举债太多,面临破产清偿危机,陈光甫联合多家华商银行,向它放款还债,帮其躲过劫数。在1930年代,上商行每年的款中,约1/3流向工商企业。

商业放贷的风险很高,陈光甫为此极其重视信用,称“办银行者第一在于信用”,标举诚信为本。创办初期,银行业热衷于跟政府进行公债投机,成本低而获利丰厚,可是却置信用于不顾。上商行坚决抵御诱惑,不参与公债投机。在对工商业放贷上,陈光甫提倡“对物信用”,从一般银行放款对借款人的熟悉程度、资产的多寡为依据,增加到对企业的资产、经营实力、人格的综合权衡,完全以新式银行的方式办事。

创业十年后,上商行的储蓄总额达到了3244万元,位居全国百家银行的第五位,其存款数额为创业时的50多倍,而平均年盈利增长超过%。陈光甫则因其卓越的眼光和操持能力,长时间被推举为上海银行公会会长,成为金融界领袖。时至今日,陈光甫首创风气的服务社会、扶持工商的宗旨,已成为中国银行业最基础、也最根本的共识和宗旨,成为国家上升路径的常识。【By 陈标杰】(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