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音乐 |
一辈子弹琴的老琴家所拥有的古琴音像资料,都不及这个帅气大男孩的多。他不弹琴,但人以琴名,他在琴友中的知名度,跟他在国际广播电台Hit FM当主持的知名度一样很高。现在有两个古琴音像的收藏库足可令人称羡,一个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保存的50年前各地老琴家的钢丝录音带,是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录音,它们随着老琴家的谢世而弥足珍贵,然而大量的录音还在音研所蒙尘、朽坏而很难得以公之于众。另一个收藏库在这个大男孩的房间里,一个书架、一个移动硬盘就是全部载体,除了极少数珍惜难觅的碟之外,关于中国古琴的大部分音乐音响资料都被这个主持西方流行音乐的男孩所收集,并且把用近十年之功收集的宝贝儿向琴友开放,无偿共享。
我要说的大男孩就是国鹏。去年初夏,我跑到北京找他。之前都没见过面,一见如故。我在地铁口等来这个嗓音富有磁性的大男孩,比照片帅气。在他家无拘无束的很舒服,他兴高采烈地敞开所有的宝贝,古琴音像、漆器、陶器、青铜等各样跟古代文化有关的玩物,带我海吃一顿,还如此信赖我,把移动硬盘给我带走。我那会儿忙乱,听琴也只挑老琴家听,所以也没大量烤制这个宝贝移动硬盘。不过,直到近一个月后,我才从广州把它快递还回去。
古琴音响出版物不多,大约不到200张(套),可是要收集齐却非常难。一个原因是,出版物散落各地,发行量小,不易知悉,有些在境外出版的,也不方便寻获、购买。这些收藏,既需要费用上的支撑,也需要持久的志趣。为什么志趣非常重要?比如我虽然学琴,却没怎么买碟,除了老八张和几张教学碟外,大部分琴曲都是网上下载的。国鹏是有雅量的志趣,他有感于音像资料的收藏对这门中国艺术、古代文化意义非凡,发愿将其收藏齐全,给有需要的琴友共享,以光大古琴余脉。为此,他不惜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收藏,还寻找机会做了一些独家的演奏录音,并且还会继续跟下去。有些作品非常难找,他四处托人寻求,近乎现在时兴的“人肉搜索”。算起来,他在20岁左右的时候已在开始做这个事儿,而我那会儿还不晓得古琴长什么样子,也没听过琴曲。
国鹏在古琴音像的收集上,已经成了独家、专家。他以此推动古琴传播,也同琴界很多人一样呼吁推广古琴,但立意不同。有些琴家德艺双馨,为了古琴继续传承而诲人不倦,此诚可钦可敬。有些人靠古琴混饭,当然不免咋咋呼呼。国鹏做古琴音像收藏却不计付出,毫无经济私心,诚为珍罕难得,真正的琴人品格。我要说,他是一个琴界宝贝儿。
隆重推荐:国鹏的古琴音像收藏
【By 陈标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