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爱另一半最好的爱原生家庭爱 |
分类: 零碎心情 |
(此文已刊登在心理育儿杂志,请勿私自转载)
中式家庭关系,常常在孩子到来以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家长的生活重心开始转移,开始将孩子捧在手心里,而忽略曾经深爱的那个另一半。或许因为精力有限,或许因为有了孩子后矛盾升级,又或许有种种的其他原因,总以为对孩子好,夫妻关系自然也会好。
之前我参加了父母效能课程训练,其中有个回到童年的静心环节。就像电视里心理咨询师催眠那样,让患者回到一个相应的场景,感受自己,修复自己。当老师的声音带我回到童年的老房子,回到屋后,从窗户往里张望,看到曾经那个小小的自己。在那瞬间,我的心跳加速,胸腔涨疼。7岁那年的一幕在眼前浮现,那一次我亲眼目睹了父母吵架的全过程,敏感的我察觉到吵架后的母亲不对劲,所以在那一整天,我一直偷偷跟着母亲,可惜小小的我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开解我的母亲,直到她在床前喝下毒药,躲在扶梯口惶恐无助的我看到这一幕,跑去求邻居们来搭救,混乱的场面,以及挣扎求死的母亲那扭曲的面容不断在眼前放大,没有人顾及到7岁的我,而我也不敢凑近,生怕拉不回生死线上的母亲。我看着瑟瑟发抖小小的自己,眼泪决堤。老师声音再次响起,引导我对小小的自己说不要害怕。我将小小的自己纳入怀里,轻拍她的背,告诉她:“不要怕,不要怕,不要怕,会没事的。”情不自禁地说了好几遍,直到痛哭失声。
我以为这不过是7岁那年的一段经历,我已经不再常常想起便是伤口愈合。可谁知,它居然在我的身体里蜗居,直到老师带我回到那样的场景,再一次感受深刻的恐惧。其实,有些影响是悄无声息的,就好像很多年前,哪怕我只是看到哥哥姐姐吵架,我都会害怕地躲起来哭,而每每回忆曾经的种种,更是悲从中来,泪流满面。
从小到大,母亲习惯性在我们三兄妹面前抱怨父亲的种种不是,而父亲也习惯性将孩子的责任都推卸给母亲;平日里他们更是争吵不断。这样的模式让我们三兄妹几乎丧失了安全感和幸福感,很长一段时间本能地的抗拒婚姻甚至在婚姻初始无所适从。
有爱的原生家庭,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直到自己有了家庭,小时候的环境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为极度抗拒父母的争吵模式,所以我努力不跟老公争吵,但因为安全感的缺失,我消极地选择用冷战的方式来躲避矛盾,虽然成功地规避了争吵,但冷暴力更让人抓狂,幸好老公是个包容性极强的人,在婚姻最初的两年里,他唯一强调的是:你要好好爱自己。
当自己慢慢开始爱自己,才真正地开始爱另一半。我们决定要孩子的时候,我已经有了爱人的能力,开始会冷静地反观原生家庭,才彻底明白父母的相处方式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内心是渴望能生活在和睦有爱的家庭里。我明白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所以,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能因为自身的经历,所以尤其不愿自己重蹈覆辙,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回忆起童年的时候会面带笑容,内心被爱温暖。
记得在女儿出生的最初两年里,我用大量的精力来经营他们父女的情感。平时在孩子耳边念叨的时候,常常会提起“爸爸好爱你”“爸爸给你买了好东西”“爸爸喜欢抱抱你、亲亲你”等,而在老公的面前,我也经常提起孩子对他的依恋和独有的爱。开始绘本阅读的时候,我购买了大量关于父爱的绘本,在女儿两岁的时候,自己就会反复讲绘本《我爸爸》,而且每一句的口气都那么神气,仿佛她的爸爸真的就是超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也经常给他们父女俩创造独处的机会,而在这过程中,不管老公是否将孩子照顾妥当,我都给予肯定,而在孩子面前,更是从爱出发诠释爸爸对她所做的一切。我和老公约定好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在孩子面前我们努力维护彼此的形象,尊重彼此,让孩子也因此明白我们在各自心里的地位。女儿常常骄傲地跟别人说:“我的爸爸妈妈都不会吵架”,而且他们父女俩的关系也格外亲密。
老公在这方面也做得特别好,平日里力所能及地照顾我,比如晨起一杯水,没事切个水果给我吃,剥好各种坚果让我吃……在这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女儿也会很主动地照顾我,也会懂得尊重她的妈妈。
当我们爱另一半的时候,就是在肯定另一半,树立另一半的威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都是很棒的,而她来自我们,她自己便有了自信,相信自己会很出色,相信自己值得被尊重、被宠爱,更拥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才更有能力去爱,去给予,去幸福。所以,想要更好地爱你的孩子,就更用心地去爱你另一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