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成长过程,我们一直在强调尊重。而尊重其实是双向的,在我们不接纳孩子的行为时,我们可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能强制要求孩子必须按照我们的想法行事。
风铎老师文中提到他对“在小店买东西”的看法,这个看法相信很多家长都有,我也不例外。但如果孩子不认同我们的看法,我们的所有阻拦都枉然,还可能激发孩子偷偷去做这件事。
记得可可以前也不排斥在小店买东西,直到有一次她在小店里买到一瓶假矿泉水,正好在此前她陪同我去参观过该品牌工厂,她已经能轻易品尝出手上买到的矿泉水和工厂里的莫大区别,自那以后她才真正认同我的观点,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
文|风铎
儿子放学回来,一进门就大叫:“妹妹,两包泡面,最好吃的海鲜味。”
这是在马路边小店买的泡面,儿子前几天告诉过我,只有那家小店有他喜欢的泡面。
我看了儿子一眼说:“爸爸不喜欢你在一些小店里买东西。”儿子语气坚定:“可是我喜欢!”我:“我觉得小店里的东西都不是很好。”儿子语气更加坚定:“可是我觉得小店里有别的店里没有的东西!”认为路边小店东西不好是我的价值观,所以有评判。孩子没有,他们关注自己的需求,他们信任这个世界。
以上简短的对话,如果作为父亲,一定要孩子认可自己的价值观,会用权威指责孩子,让孩子听自己的,让孩子受挫。孩子如果内在力量不够强,就会认可父亲:路边的小店都是不好的。我们很多价值观和信念,都是这样无意识地传递给孩子的。
和儿子这段对话之后,我只是觉得好玩,随手就记下来发在微信圈里了。现在回头看看,我和儿子的对话,双方用的都是“我信息”,表达的是我的看法和感受。在没有学习父母成长课程之前,如果又一次看到儿子买泡面,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挺话,泡面这种垃圾食品,怎么总是要吃,并且还在路边小店买!!于是可能出现下面的对话:
爸爸:给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在路边的小店买东西,你没长记性吗?儿子:我就是喜欢路边小店里的东西!爸爸:泡面是垃圾食品,不能吃!儿子:哼!(这个坏爸爸)现在不自觉地知道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尽管我自己内心并不接受孩子吃泡面和在小店买东西这件事,我只是表达我的不喜欢,没有指责,没有要求,没有期待。孩子在接收到这种表达后也会知道:爸爸不喜欢在路边小店买东西,那是他的事情,我觉得路边小店的东西不错。
有的家长在刚接触父母成长课程的时候很担心,尊重孩子是不是什么都要听孩子的?其实这个尊重是双向的,你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也尊重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有对孩子的行为不接纳,那你也应该尊重你自己,就表达出来,而不是吼出来。
生活就是教育,家长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互动,其实都在传递家长的信念和价值观。我们整天讲父母成长,其实真正的成长、真正的教育不是你看了多少本育儿书,听了多少场育儿讲座,学了多少育儿"秘籍",而是你的信念、价值观、生活态度、行为准则、爱与被爱的能力,这些决定你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影响着你的孩子与家庭氛围,生活是最好的课堂。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你对某一件事的看法,只代表你自己,允许和尊重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前几天在微信群里一个妈妈分享:刚上完课感觉能量很高,20多岁的儿子也很高兴的开车来接她。但是路上马上就发现儿子的几个“错误”:儿子出门没带手机,到酒店后手机没电、开车超速、不开导航、走错路、说他又不听、还很凶等等。最后这位妈妈很困惑,难道儿子这样的“坏”习惯也要接受,而不是期待他改变吗?
其实儿子能来接妈妈,当妈妈的肯定会很开心的,但是为什么结果闹的这么不开心,难道真的是儿子的错吗? 如果是我,自己的亲人能开车来接,或许我会安心地在车上打个盹,管他开错多少路,多走几个弯呢,哈哈~~ 如果确认感觉车速太快有危险,只用表达一下:车速有点快,我好害怕呀。或则直接说:我希望车速能够慢一点。直接表达你的需求。
我们一起思考一下:
你为什么不能接受你的孩子和有不一样的想法?你的决定真的都是对的吗?你比你的孩子更了解他自己吗?你的人生非常完美吗?试一试,把你的需求,放在爱的环境中,改变就会发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