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作家评论 |
作者:飞飞儿
看完《月亮湖》,除了感叹文字的精美,想象的充沛之外,我感觉作者精心编撰的这个世纪神话,或者说是世界末日预言应该可以留给现世人们更多思考,也许就象先知留下的预言,朱子青借《月亮湖》传达并预示了这样一个前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与自然环境及资源总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类在拼命耗竭资源发展文明的同时,自毁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
说它是神话,因为宗教色彩是浓厚的,一种对人类神圣家园的顶礼膜拜不只通篇表现在对月亮湖-------这人类发源地与栖息地的敬畏,也有对生殖力,对水,对自然之美,对男性阳刚之美,女性阴柔之美的本能崇拜。可以说这篇小说既象是神话,又象是现代寓言,神话的原型应该是取自《圣经》:人类不敬神,人间四处罪恶流淌,上帝发怒毁灭了人们创造的文明生活。可是圣经中巨洪过后尚有亚当夏娃与一群生灵留存,也就是还有重新繁衍文明的可能,可是《月亮湖》更绝,人类曾经生息繁荣的克鲁斯最后只剩兰斯一个老人,一个男人,再没有接续生命的可能,人类的命数在作者眼中就是空虚,而且是没有希望被救赎的,最后兰斯自毁的命运就是证明。在书中作者对人类的命运持绝对悲观主义的态度,当然,我们在这种荒凉凄绝的预言面前也可以更多警醒与责任,那就是不能象克鲁斯人一样对环境破坏视若不见,听之任之,自欺欺人,直到灭绝的恶运当头才后悔自己的罪愆。
说到宗教色彩,不能不提到作者内心深层的原罪意识。在兰斯,这个月亮湖命运或者说人类命运的最后见证人的心中,月亮湖是被自己和塔娜“玷污”后才触怒女神从而降罪全体克鲁斯人的,这种原罪意识一直贯穿在全文中。在圣经中,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才有了人类延续种族的可能,也开始了人类不尽的沉重赎罪之路,而在《月亮湖》中,作者用对湖水禁忌的破坏来预示人类文明的一次次飞跃带来的巨大的环境破坏和必将招致的恶运:性带来的创造力是空前的,在此空绝的动力下,男人们用生产来印证自己的伟大,女人则进入圣水中洗濯自己只为了用美丽的肉体换来与男人的共同欢娱,性力与生产力一起在扩大在膨胀,陶艺技术与女人们对清洁需求(其实就是性欲的需要)的发展使湖水开始逐渐枯竭,人们于是企图制造更多更大的陶器来储以水防止水荒……如此循球就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幅写照:当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会因资源的争夺而发生空前的人灾---------战争,从而导致文明的巨大破坏,但只要人在,物质文明就会继续,资源之争带来的毁灭性战争就会再来,人类就是这样一次次重复着自己的悲剧命运。这种宗教预言被作者化入骨髓,渗透文字,成为文章的魂灵。
作者始终没有给人类出路,就象作者对原罪的态度:尕斯与雅纱虽然最后为了寻找水源而得到大家的宽怒,但他们却永远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他们在文中是代表着进步及新的文明力量的,这种命运就是人类再高度发展也无法摆脱毁灭命运的预示;尔斯对水源和对太阳升起的地方的向往并果敢的行动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生命力的另一种舒张:人类的生殖力创造着文明,毁灭着文明,而只要还有生命力,就还有文明的可能……但这种可悲的恶性循环却如不得超生的轮回一样让人更感绝望。
虽然全文基调悲观,但我们也应看到,在作者对社会,对人类文明历史,对人性的深沉思考与检讨之中,有着更深沉的人类终极命运关怀情结,这是作品的积极意义。作者象是站在月亮湖的上空,用比克鲁斯人更甚的焦虑看着人类家园的毁灭。在这里,克鲁斯人创造文明的方式----烧陶技术的日臻完善隐喻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这种进步的后果就象陶艺给母亲河带来的竭泽命运一样也将带来人类的灾难,克鲁斯人拼命制陶存水,与水源的不断枯竭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类文明发展与赖以生存环境的矛盾目趋尖锐也在预示着一种灭亡的迹象。这里作者用一种恢宏的气势和一种无比宽广的胸怀及无比忧虑的心态关注着人类的最终命运,这种终极关怀情怀在全文始终被一种力张驰着,这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与破坏力的统一,它们的斗争推动着人类的发展,也摧毁着人类业已建设起来的文明基业,在自然规律这个强大的力量面前,人类倾心创造的文明大厦象是沙塔,一触既毁,这种深层的关怀与焦虑使作品极具厚重感,与文字的精美一同构成了文章的形式、内容统一的美感。
这两天一直给女儿反复讲一个叫《桌布巫婆》的童话:一个女巫变成桌布,和这家的小男孩成了好朋友,大人不在的时候,她就把小男孩家的塑料袋收起来送到宇宙垃圾站去,可是大人出现了,他们斥责巫婆为骗子,然后向她扔扫帚,结果她骑上扫帚飞走了,小男孩继续收集着塑料袋,并告诉人们要少使用塑料袋,否则地球就会象塑料袋一样被扔进宇宙垃圾……不知道作者看过这个故事没有?反正我觉得他一定遇到过(但不一定记得了,因为可能是在梦里)一个这样的巫婆,现在她走了,作者则象那个小男孩一样继续在拣着形形色色的塑料袋,为了让人类生活的家园成一片圣土。(就是不知道作者同意不同意这个比喻?呵呵)
如果说,作者象是传教士一样用世界末日的预言在对我们进行着爱人类、爱这唯一家园的教育,只是教化的痕迹比较淡而已,也许这种臆测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与初衷。作为一个历史片断的记录者或者只是神话的编撰者,他无力地发现自己并不能真正改变什么,他只能守望着,用他深情的、忧虑的目光看着这一片圣土。
掩卷沉思:这人类的家园到底该向何处去?这真是无解的谜题,引人入胜的谜题。
看完《月亮湖》,除了感叹文字的精美,想象的充沛之外,我感觉作者精心编撰的这个世纪神话,或者说是世界末日预言应该可以留给现世人们更多思考,也许就象先知留下的预言,朱子青借《月亮湖》传达并预示了这样一个前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与自然环境及资源总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类在拼命耗竭资源发展文明的同时,自毁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
说它是神话,因为宗教色彩是浓厚的,一种对人类神圣家园的顶礼膜拜不只通篇表现在对月亮湖-------这人类发源地与栖息地的敬畏,也有对生殖力,对水,对自然之美,对男性阳刚之美,女性阴柔之美的本能崇拜。可以说这篇小说既象是神话,又象是现代寓言,神话的原型应该是取自《圣经》:人类不敬神,人间四处罪恶流淌,上帝发怒毁灭了人们创造的文明生活。可是圣经中巨洪过后尚有亚当夏娃与一群生灵留存,也就是还有重新繁衍文明的可能,可是《月亮湖》更绝,人类曾经生息繁荣的克鲁斯最后只剩兰斯一个老人,一个男人,再没有接续生命的可能,人类的命数在作者眼中就是空虚,而且是没有希望被救赎的,最后兰斯自毁的命运就是证明。在书中作者对人类的命运持绝对悲观主义的态度,当然,我们在这种荒凉凄绝的预言面前也可以更多警醒与责任,那就是不能象克鲁斯人一样对环境破坏视若不见,听之任之,自欺欺人,直到灭绝的恶运当头才后悔自己的罪愆。
说到宗教色彩,不能不提到作者内心深层的原罪意识。在兰斯,这个月亮湖命运或者说人类命运的最后见证人的心中,月亮湖是被自己和塔娜“玷污”后才触怒女神从而降罪全体克鲁斯人的,这种原罪意识一直贯穿在全文中。在圣经中,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才有了人类延续种族的可能,也开始了人类不尽的沉重赎罪之路,而在《月亮湖》中,作者用对湖水禁忌的破坏来预示人类文明的一次次飞跃带来的巨大的环境破坏和必将招致的恶运:性带来的创造力是空前的,在此空绝的动力下,男人们用生产来印证自己的伟大,女人则进入圣水中洗濯自己只为了用美丽的肉体换来与男人的共同欢娱,性力与生产力一起在扩大在膨胀,陶艺技术与女人们对清洁需求(其实就是性欲的需要)的发展使湖水开始逐渐枯竭,人们于是企图制造更多更大的陶器来储以水防止水荒……如此循球就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幅写照:当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会因资源的争夺而发生空前的人灾---------战争,从而导致文明的巨大破坏,但只要人在,物质文明就会继续,资源之争带来的毁灭性战争就会再来,人类就是这样一次次重复着自己的悲剧命运。这种宗教预言被作者化入骨髓,渗透文字,成为文章的魂灵。
作者始终没有给人类出路,就象作者对原罪的态度:尕斯与雅纱虽然最后为了寻找水源而得到大家的宽怒,但他们却永远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他们在文中是代表着进步及新的文明力量的,这种命运就是人类再高度发展也无法摆脱毁灭命运的预示;尔斯对水源和对太阳升起的地方的向往并果敢的行动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生命力的另一种舒张:人类的生殖力创造着文明,毁灭着文明,而只要还有生命力,就还有文明的可能……但这种可悲的恶性循环却如不得超生的轮回一样让人更感绝望。
虽然全文基调悲观,但我们也应看到,在作者对社会,对人类文明历史,对人性的深沉思考与检讨之中,有着更深沉的人类终极命运关怀情结,这是作品的积极意义。作者象是站在月亮湖的上空,用比克鲁斯人更甚的焦虑看着人类家园的毁灭。在这里,克鲁斯人创造文明的方式----烧陶技术的日臻完善隐喻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这种进步的后果就象陶艺给母亲河带来的竭泽命运一样也将带来人类的灾难,克鲁斯人拼命制陶存水,与水源的不断枯竭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类文明发展与赖以生存环境的矛盾目趋尖锐也在预示着一种灭亡的迹象。这里作者用一种恢宏的气势和一种无比宽广的胸怀及无比忧虑的心态关注着人类的最终命运,这种终极关怀情怀在全文始终被一种力张驰着,这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与破坏力的统一,它们的斗争推动着人类的发展,也摧毁着人类业已建设起来的文明基业,在自然规律这个强大的力量面前,人类倾心创造的文明大厦象是沙塔,一触既毁,这种深层的关怀与焦虑使作品极具厚重感,与文字的精美一同构成了文章的形式、内容统一的美感。
这两天一直给女儿反复讲一个叫《桌布巫婆》的童话:一个女巫变成桌布,和这家的小男孩成了好朋友,大人不在的时候,她就把小男孩家的塑料袋收起来送到宇宙垃圾站去,可是大人出现了,他们斥责巫婆为骗子,然后向她扔扫帚,结果她骑上扫帚飞走了,小男孩继续收集着塑料袋,并告诉人们要少使用塑料袋,否则地球就会象塑料袋一样被扔进宇宙垃圾……不知道作者看过这个故事没有?反正我觉得他一定遇到过(但不一定记得了,因为可能是在梦里)一个这样的巫婆,现在她走了,作者则象那个小男孩一样继续在拣着形形色色的塑料袋,为了让人类生活的家园成一片圣土。(就是不知道作者同意不同意这个比喻?呵呵)
如果说,作者象是传教士一样用世界末日的预言在对我们进行着爱人类、爱这唯一家园的教育,只是教化的痕迹比较淡而已,也许这种臆测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与初衷。作为一个历史片断的记录者或者只是神话的编撰者,他无力地发现自己并不能真正改变什么,他只能守望着,用他深情的、忧虑的目光看着这一片圣土。
掩卷沉思:这人类的家园到底该向何处去?这真是无解的谜题,引人入胜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