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刀锋上的蚂蚁》
(2023-10-24 20:46:29)
标签:
《刀锋上的蚂蚁》方方 |
分类: 读书 |
重温FF的中篇小说《刀锋上的蚂蚁》。德国一个退休的老头(费舍尔)帮助一个早年受迫害、现状潦倒的中国画家改变了命运。作者在创作谈里提到这篇小说是根据一件真事写成的。
小说对那个画家(鲁昌南)做了心里剖析,以他的生长经历和人文背景,他所产生的变化完全是必然的。鲁昌南的过错在于“忘恩负义”,他成功后竟然不认为费舍尔有恩于他,以至于主动断绝了联系,这跟中国人“恩当涌泉相报”的观念相悖。
鲁昌南始终理解不了费舍尔的“无私帮助”图的是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也都会这样想,对这种花钱助人毫无所图的行为难以理解,因为我们信奉的是“无利不起早”。费舍尔自己认为也有所图,只不过中国人理解不了——费舍尔自己说:“我退休了,但我仍然有能力干成一件事。你也看到了整个过程。我用不足两年的时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以前的鲁先生像是一只受伤的鸟,畏缩不振。现在我帮他打开了翅膀,他可以在天空自由飞翔了。看到他的改变,我很快乐。而他即将成功,我更快乐。我的收获就是我的快乐。这个,你们中国人无法懂得。”
费舍尔(还有他的妻子)为鲁昌南的成功而高兴,可当得知鲁昌南夫妻离婚、兄妹不和后又陷入了深思:“我想恐怕是我太自私了。我想做成一件事情。我想显示退休了我仍然也有能力。于是我试着去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一直以为我成功了,今天才知道并非如此。(妻子说他还是成功的)但是这个成功的代价太大。我却没有料到它的背后,会有别的人因此而受到伤害。比方他妹妹。我让她失去了她热爱的哥哥。或许她的心也有伤痛,只是她自己善于给自己治疗罢了。(他的妻子说:可能我们不该去惊扰他们的生活。你给了这个人幸运,却又给了另外的人不幸。)是呀,甚至你给人带去的幸运,或许也不一定就是幸运。我现在明白了一件事,就是不要以为你能改变别人的人生。”
小说里有鲁昌南与李亦简的一段对话,写出了这两代中国人的不同,作为老一代的中国人,鲁昌南摆脱不了早年苦难的阴影,而新一代的李亦简没有那些包袱,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觉得世事没有鲁昌南想象的那么复杂,他受的国外教育使他更易接受西方的处世观念,我认同这一点,简单才会快乐。鲁昌南到死也不会得到这样的快乐,因为他不是把自己想象成刀锋上的蚂蚁就是想象成刀锋下的蚂蚁,心里总悬着一把刀。很多中国人也得不到这样单纯的快乐,因为他们总把事情复杂化。
“德国生活虽然不足两年,却是天天都伴随着他的思想。费舍尔把他引到德国,帮他租下房子,让他周游世界,替他联系画廊,为他寻求画展,最后送他来到美国。做完这一切,他们便断了往来。他什么东西都没有损失,而费舍尔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鲁昌南经常会在半夜醒来,蓦然间想到这个问题。这么多年来,琢磨这件事已成他的习惯。他始终追寻着,但他一直没有得到答案。初到美国时,他甚至为此备受折磨。心里的困惑像一棵疯长的树,不管不顾日夜生长。他甚至每夜细想自己值得费舍尔算计的东西。他很长时间觉得自己的头上悬着一把剑,他认定这把剑必然会坠落下来。他耐心地等待它的落下,等了许久,这剑非但没有落下,反倒是不知去向。这样的结果令他失望,此外还有沮丧和愤怒。他从不觉得费舍尔有恩于他,对他来说,费舍尔只是一道未曾解开的难题。”
我更欣赏鲁昌南的妹妹鲁昌玉这个人,性格爽朗看得开,无论对亲人还是对外人都有一副热心肠。当费舍尔问她:“鲁先生十分富有,却一点没有照顾你,我有些意外。而你,从来没有抱怨过他吗?鲁昌玉说,我怎么可能抱怨哥哥呢?哥哥变了,是因为他的生活变了。我们不变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没变。费舍尔说,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呀。鲁昌玉说,是呀,我是普通人。普通人只能过普通的生活。但如果有一天我的生活改变了,我也一定会变。这都是很正常的呀。人人都逃不过的。”如果做不成费舍尔,当个鲁昌玉也好。
费舍尔认为自己并不成功,我倒不这么认为,他毕竟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并为此而快乐,至于那个人伤害了其他人,那就不是他的事了。
最后,作者叹道:“唉,这世上的事,无论怎么做,都不会只有一个结果。从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