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1)

(2023-03-01 22:00:23)
标签: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分类: 读书

边听边看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先听一遍,开始没感觉,注意力老被打岔,后来好了些,却找不回前边的根由。这时已经听出这本书确切的好来,于是回头重听,并翻开书来眼读——十六七年前我曾经看过此书,为什么没看进去呢?

“生命之轻”好像有点不好理解,其实我们生活里经常承受着它,昆德拉的了不起就在于把它形象地总结了出来。艰苦的生活、沉重的负担,总之一切物质上的穷困都是“生命之重”,反之,情感、思想、心灵、形而上方面的没着没落就是“生命之轻”;铁人说过的“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也可以是这一感受的形象比喻。

我们承受不了情感的重托,承受不了无所事事的空虚,承受不了被信任的目光……这些都是“生命之轻”。昆德拉写道:“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回到书里,托马斯承受不了特蕾莎的爱以及这爱的压迫,因为他既离不开别的女人又忘不掉特蕾莎;特蕾莎也承受不了“拖累”托马斯的内心煎熬,因为她生活在既爱又怕失去的恐惧中。

我们真实的人的心灵通常是粗线条的,没有书里人物那样复杂细致,都是在粗鄙的日子里麻木地活着而已,细腻的心理是作家为我们分析出来的。

托马斯是个医生,生理上是个肉欲旺盛的男人,找女人且很有女人缘但不愿受家庭之累,这样的男人现实中还少吗?像特蕾莎那样提防男人外遇的女人不是更多吗?

我开始对书里的“政治”不感兴趣,觉得它过多地强调意识形态,后来改变了,那是人物的环境背景。这个背景跟我们的过去倒有一比。捷克(波西米亚)毕竟是欧洲国家,被苏联入侵后的赤化也是有限的,至少没有破四旧、“焚书坑儒”、“牛棚”,没有禁止跳舞,更没禁止性爱、爱情,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比起苏联老大哥来轻得多(托马斯成了擦玻璃工照样有人敬重),在这方面老大哥则是小巫,比不上我们这个大巫,学生青出于蓝胜过老师,且还高喊着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