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杨伯峻之《论语译注》(83)
(2022-05-06 22:18:42)
标签:
《论语译注》 |
分类: 读书 |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有治国之才,私德并不佳,桓公用他看中的是他的才能,而孔子认为这就是管仲之仁,那么孔子的仁也是模糊宽泛的。他也是唯才是举,只要有才,德行差点也可以原谅。孔子为什么对管仲评价这么高?下文就给出了回答。“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大人物不拘小节,在孔子这里找到了根据。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无道昏君若有得力干臣辅佐,国家的气数便不会丧尽。问题是干臣为何还侍奉昏君?看来昏君未必真昏,至少待这几人不薄。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夸大其词的人不会真的去做,因为他知道做起来难,只是吹给人听就是了。
前一篇:我读杨伯峻之《论语译注》(82)
后一篇:重温《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