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折腾形式,内容早晚折腾光了
(2019-03-22 22:01:18)
标签:
办公室超标治理《米其林指南》形式大于内容 |
分类: 随笔 |
LX告诉我一件事,上头又弄幺蛾子了:机关办公室的治理仍不到位,还得动,必须两人一屋;这样的话,下周LX的办公桌得搬到我屋来。备受折腾的不光我俩,凡是一人一屋的都得折腾,折腾吧,多暂折腾黄了就不折腾了!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没等到下班的点儿那么多人都急不可耐地往厂门口走了,那是赶紧离开这个折腾人的地方啊——快点回家,只有家才是自由的、不折腾人的。工人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所以想早走;现在轮到我们这些“坐机关的”,失掉了自己一人的办公室,我才想明白了这一点。领导们都有自己的办公室,不会受到治理的波及,可我看到一到下班点儿他们也全都没影了(今天周末,我仍晚20分钟离厂,满楼一个人也不见了)。权力等级制度下,没有人拥有不被人管的自由,所以,不管官多大,都是身不由己地被折腾着——想到这里,我释然了。
一次次搬家,不断地舍弃旧物,我已没啥东西可舍了;对死亡而言,身外所有不都是旧物吗?生命终将撒手而去,一切不都得舍弃吗?该扔的就扔吧!
埃航波音飞机出事给人的启示之一是:不要完全依赖自动驾驶,必须有人的监控,人会失误,机器也会,应该两下里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安全系数。
我每天坐公交跑通勤,除非要带什么东西我一般不搭别人的顺风车。坐公交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看书,而搭车就得说话,没话也得找话,没有坐在一堆陌生人间自在。即便是坐自家的车而非自己开车,我也无法看书,而要观察路况,得为安全分心。自己开车尽管便利,但必须精力集中,哪能像坐公交一样可以看书或啥也不想甚至放心地睡觉呢?
米其林是生产汽车轮胎的名牌企业,《米其林指南》只是它的一个副业,同时也是一种广告手段,却做成了餐饮、旅馆业公认的评判权威,也成了品牌。他们有一批神秘的视察员,专门“微服私访”全球各地知名的酒店旅馆,对它们的服务质量进行评判。这对那些上榜的酒店旅馆形成了无形的监督,为了不受差评自然不敢忽视自身的服务质量。我觉得这种形式可资借鉴,政府应动员社会力量,设立一批或多批的“米其林视察员”,对各行各业进行监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饭店靠口碑生存,一个店火了,更多的人趋之若鹜。有些人找饭店大多是哪家店人多奔哪去,直觉地认为冷清的店肯定不咋地,结果导致了两个极端:红火的爆满排队,冷清的门可罗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