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赛珍珠的《大地》——百年前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农民

(2019-03-21 21:36:40)
标签:

《大地》

赛珍珠

分类: 读书
       我是在颠簸的公交车上看完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的。
    现代的车轮早已脱离了土地,轮下全是平展坚硬的柏油路面,窗外扇面般旋转的是荒野和湿地,那更像是人类初现的远古洪荒。
    我们注定与土地渐行渐远。
    这是必然的现实,就像书中的王龙,无论他多么热爱眷恋土地,自己可以埋进土里,而他的儿子们都必然地要离开土地,他们有自己向往的另一个世界——官场、商界、战场。
    自始至终,我总也接受不了这部小说硬梆梆的语言,那种外国人的句式跟我们中国的农村格格不入,这使小说失去了生动性,对中国的读者来说,这真的算不上好小说。它为什么获得了诺奖呢?因为它是给西方读者看的,只有这样的叙述才能被观念不一样的西方人所接受;也是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我才看完了这部小说——看的过程中,我在心里将书里的人物对话“译成”合乎身份的地方话,假如真的这样做了,这部小说是不是会更形象一些?可惜,译者没有这么做,也许是顾忌或遵循翻译原则之一的“信”吧?
    赛珍珠对全书的结构把握得很好,把一个农民(王龙)从贫到富的过程与世道联接在一起,从黄家大院到他的王家大院,隐含了一个循环轮回的哲理或者说意思,相应地把人(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写得很好,也把中国社会的礼教、男女尊卑都写得很到位。
    我估计西方读者会纳闷,无论战乱还是天灾,那么多人饿死、流离失所,书里为什么看不到政府、组织者、官府的影子呢?虽然那是军阀混战的年代,赛珍珠还是忽略了组织的一面,尽管那是官府管制最薄弱的年代,但也不是无政府状态,农民还是要交租子的,底层宗族的维系还是有的,这些都没有体现出来。这无疑是外国作家难以避免的局限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结尾部分,王龙老的快要死了,作者把他对土地的感情与依恋写得很细腻:春天过去了,接着夏天也很快地转入了收获的季节。冬天到来之前,在秋天温暖的阳光下,王龙坐在从前他父亲靠墙坐着的地方。现在,除了他的吃喝和他的土地,他再也不想什么新的事情。但是他只想土地本身,他不再想地里的收成怎样,也不再想该播什么种子或别的事情。他有时弯下身,从地里抓些土放在手里。他手里攥着土坐着,仿佛他手指间的泥土充满了生命。他攥着土,感到心满意足。他想着土地,想着他的绝好的棺材。仁慈的土地不慌不忙地等着他,一直等到他应该回到土里的时候。
    最后几句更是点睛之笔,将他的儿子们的心理及未来的宿命都包含其中了:
   老人的眼泪流下了他的面颊,干了之后,脸上留下了一道道泪痕。他弯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攥着它,喃喃地说道:如果你们把地卖掉,那可就完了。
    他的两个儿子扶着他,一边一个,抓着他的胳膊。他手里紧紧地攥着那把温暖松散的泥土。大儿子和二儿子安慰他,一遍又一遍地说:不要担心,爹,这一点你可以放心——地决不会卖掉的。
    但是隔着老人的头顶,他们互相看了看,然后会心地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