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再无德尔苏
(2018-08-04 23:03:30)
标签: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德尔苏 |
分类: 读书 |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的下部,山洪一章动人心魄。我感兴趣的还是写到德尔苏的地方,他是这部书能让人看下去的由头;如果没有他,这本书也就没意思了,因而明白为啥黑泽明以他为主角拍电影了。
德尔苏可以说是“上察天象下晓地理”,有些看法好像还有点儿迷信,可你听听他对彗星的看法:“他常常自己在天上走,跟人从来碍事的没有。”非常冷静的自然观,毫无迷信的色彩。他的“先知先觉”其实是保留了先民对大自然的本能,我们因为离大自然越来越远,根本不注意“大自然的提醒”,也就变得越来越愚笨,丧失了辨识预兆的能力;群居、依赖群体也让我们的这种能力绝迹了。
我们当然可以用科学、理论去解释自然现象,可在德尔苏眼里,太阳就是太阳,星星就是星星,简单得很,从这些朴素的想法中我们应该体会到文明的代价,那就是丧失掉的自然本能。你看,他给别人(士兵)留了行路的记号,可他们根本认不出来,往错误的道上走,踩倒了记号还不知道呢。对士兵的愚笨他的办法是,干脆把不该走的道儿堵上,对笨伯只好用笨招儿。
他的那些丰富经验连总在山里转的作者也弄不明白,比如,他通过一堆燃尽的篝火、一双扔掉的破乌拉鞋就能判断出这是一个捕兽的中国老头三天前留下的,他对老头和年轻人走路费鞋的差别的判别简直到了高级侦探的级别。(见下部第八章P453)
德尔苏在艰苦的野外环境里不仅能吃苦,在得闲暇之时也会享受生活,比如他独特的烤肉方法:挖一方坑,生火于坑,将四壁烧热,取出火炭,把肉用蜂斗叶包上置于坑中,上盖石板,板上在用火烧,一个半小时,烤肉飘香,做出了“任何一家一流的餐厅也不能烤得这么好”的烤肉,“袍子肉的外面烤出一层红褐色的薄皮,里边嫩而多汁”。作者没特地渲染这道美食的做法,但读者会看到在原始生活中的人饮食的智慧。
我觉得这一段写的很有文学味道,而且有天人感应的启示意味:“我躺在篝火旁,欣赏着繁星。德尔苏坐在我对面,谛听着夜的声音。他对这些声音十分熟悉,他知道小河在絮语着什么,风跟枯草在密谈着什么。他半个身子被篝火照得通红,另一半洒满月亮的清辉:好像有两个人——一个红人和一个蓝人彼此紧贴在一起,坐在那里。我们俩随便地聊着:谈谈天空啦,月亮啦,星星啦。我很想知道他对天上的现象怎么解释,因为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大自然里,脑子里没有塞满书本上的那些定理。从交谈中知道,他对于天空是怎么回事,星星是怎么回事,从来没有想过。而且他的解释也非常简单。星星就是星星;月亮人人都看得见,用不着加以说明;天空——白天是蓝的,夜里是黑的,下雨天阴沉沉的。德尔苏对于我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感到诧异,因为这些东西连小孩子都知道。‘周围的人都明白。难道你,长官,看见的没有?’他向我反问道。我完全沉醉于观看星空了,根本忘记了我现在在什么地方。”(见下部第七章P442)
德尔苏认为梦是人睡着后灵魂到处走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人的睡觉,魂的到处走;魂的回来——人的醒了。”在他看来,不仅人有灵魂,无生命的事物也有,当这些事物静止——睡着——的时候,他们的魂儿便走了出来,形成了海市蜃楼。现代人用光学解释这一现象,可我宁愿接受德尔苏的说法,这多生动有趣啊!
山林里的考察结束了,德尔苏的眼睛不行了,打不了猎了,这让他失魂落魄。作者把他带进城里,但他根本过不了不自由、啥都要钱的生活。他属于森林,要回山里,只能这样。他回到了山里,却死了,是被人打死的。德尔苏是现实中的真人,如果是文学作品里的人物,作者不会让他这样死;打死老虎后的罪过感一直跟着德尔苏,作家会让他命丧阿姆巴(虎)。我也会安排德尔苏在狩猎、涉险中死去,这是猎人的归宿,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他死于恶人的抢劫,这真让人心有不甘啊!说到底,社会化的人不如野兽,德尔苏也只能这样地死去了。德尔苏一死,世上再无德尔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