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的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2018-01-09 22:10:52)分类: 随笔 |
书的影响是有限的,只能影响读书的人,而不读书的人总是多的,那就给别的方式以机会,特别是那些靠谎言与欺骗来调动人的情绪的政客、布道者、忽悠的人,也就是说,书比不上一张会说的嘴,后者的影响力更大。
“述而不作”可能是口才好而文笔差的托词,若是有人代笔捉刀,就更懒得动笔了。现代有录音的工具,真要讲得好,录下来加以整理,就是一部讲义、一本书了。
帕斯卡说:“有些人说的好而写不好,那是由于场合和人群炙暖了他们,从他们的精神里引出了缺少这种温暖时他们所不会具有的东西。”这就是说演讲者在众星捧月般的烘托中激情万丈,并从这被捧的激情里灵感勃发,愈发的口若悬河,迸出自己都想不到的妙语箴言。
我相信这样的效果,没人捧场歌手还唱个什么劲?我由此想到的是酒;我既无号召于人的口才又无以笔立世的文才,只有酒能催发一些我的“奇思妙想”啦!说句题外的话,我引述先辈哲人的语句并非我读过他们的专著,而是在读书中偶然一遇甚合我心的结果。
现代人面对最多的是电脑和手机,看书的不多,用笔的更少,除了学生,很多人根本用不着笔了,用的少,随身带笔的人更少。有回在火车上,某人想记一个电话号码,问人有没有笔,跟前那么多人只有我一个人有笔。我离不开笔,每天还在手写日记,饮读时笔和纸放在旁边,每有所感便拿笔划拉到纸上。我的很多“随笔”都是这样产生然后敲到电脑上去的。
我想给那些不读书、热衷于玩游戏的人一个忠告:永远不要轻蔑一个读书的人,尤其是那些读常人不读的那种书的人。我知道忠告往往是废话的代名词,但仍像父母跟孩子似的唠叨个不休,跟他们念叨“教训啊教训”。
人类总跟后代说“教训、教训”,想把他们的经验传给后人以避免“教训”,以我观之,现实型的比如防范某种诈骗、坏人的经验了这方面是有效的,而长期的让人免于人生的挫折的经验与教训只是长辈的唠叨,真的,不起作用——人一代代地辈出,一茬茬的都是全新的生命,他们要经受属于他们自己的体验,你不能以你的感受来代替他(她)的,他(她)必有与你不一样的人生——唉,叹也罢,无奈也罢,还是释然吧,一代代都有自己的活法,你年轻时也被父母惦记操心过,只要你尽到作为父母的责任,其它的让他们自己去飞吧;只要你把该传授的理念都传授给他们了,相信他们会听的,将来呢,大致错不到哪去。
上大学有何用?这居然成了问题,因为现世就出现了上大学没用的疑惑。以前是“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脑体倒挂,现在是大学上完了找不着工作,绝大多数人认为学的东西根本派不上用场。大学教你的是什么?你学到的是什么?我的体会是,无用之用。除了“术业有专攻”,大学生的主课应该是现在的“辅课”、“副科”,哲学、历史、人文应列为主课。大学教的是智慧,教的是能力——他不会干这件事,不要紧,他知道怎么运用这个能力来思考怎么解决它,有点像“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是能力,没这个能力的只会“一是一二是二”,换个样儿,他就不知咋办了。
本末之争,本自然是第一位的,但末也是生活所需的。本是支撑我们活下去的理想,是根儿,末,就是为了活着的技能。人之学,根本在于求本,忌在本没求到反怨技之难得,技若难得,本何附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