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爱坐Z158?
(2016-03-24 21:34:26)
标签:
火车z158旅途铁路 |
分类: 随笔 |
时隔一个半月,我又来到了北京。献血给三天假,串休再连上清明,就有了一段假,可以进京了。我是先到肇东妹妹家,然后到哈尔滨再到北京的。
昨天的清晨,我去肇东的人工湖走了一圈。湖面上的雪已风蚀得与冰面合体,像蜂窝似的冰雪难分难舍。6:05,湖畔的晨练音乐从地面升起,呼唤人们“跳起来”,其实,运动的人早就跑起来、动起来了。更勤奋的是谋生活的人,早上还在零下,肇东的早市就开了,热闹出一派柴米油盐的烟火味。街口拴的几只羊给喝奶的人提供鲜奶,现挤现喝,农村的羊奶滋润着城市的胃。
昨天的D26把我运到了哈尔滨。我在哈站转乘Z158,用不着出站,只需等候40分钟即可直接上车。当时的温度只有几度,站着不动是不行的,我就在地下通道里慢跑热身。
Z158的硬座车厢从来没有空座,每天都有站着的人,春运期间会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长春、沈阳北下去一批人,又上来一批人,还好,车内仍没太挤,能走的开;挤上一阵儿,箱啊包啊都有了各自的地儿了;人与人之间是弹性的,只要通融协商就能共处,而且表面看去还挺融洽。
今天的车不是昨天、前天的车,人为何能知道今天、明天的人会多呢?这个问题有点傻,细想就会琢磨出是“规律”在起作用,“规律”把人催到车上来了,人能不多吗?啥事都怕琢磨,一琢磨就有“规律”, “规律”出来了,举一反三,万变不离其宗,人世的许多道理也就通了。
我去北京为什么总爱选择Z158的硬座?
因为:1、它是白天行车(10:42~21:08),两头的时间都很合适(我回程从不坐Z157就是因为它在北京发车的时间太早,6:18),不必买卧铺;2、速度不慢,十个半小时到京,动车只比它快一个时辰,在特快里是最快的,其间只停三次,长春、沈阳北、绥中北(这一站是为了待避三列动车,否则也无须停;停车18分钟,我可以在站台上活动活动呢);3、票价低,152.5元,只有动车票价(306.5)的一半。更重要的是,硬座车厢的气氛是有生活味儿的,听的、看的人和事儿有无聊的,但不知哪会儿就会蹦出点儿意思来——平凡生活的多姿多彩让我不忍睡去,坐在硬座车厢里相当于看活生生的免费电影啊,芸芸众生是最本色的演员呢。
当然,我以“观察”生活为乐,而更多的人考虑的则是舒适、快速,图的是“高档”的感觉,他们不屑于坐这等没品位的车,掉价呀。你像在昨晚的慢车上,听几个人跟列车员聊了起来,就会了解到铁路内部的一些事,比如列车员、火车司机、领导之间的微妙或不微妙的关系,还让我想到为什么这样一趟赔本的列车还在行驶而没有停运呢,“你做买卖的告好使吗,那双鸭山鹤岗的煤矿一万来人呢,不比你重要?”
你见过动车、高铁、飞机上的人聊得热火朝天的吗?再看硬座车厢(卧铺次之),十几个小时乃至更长的时间,素不相识的人被“拘”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想不交谈都难,这样,不认识的人在一起呆上一会儿也就熟了,天南海北地胡侃乱吹,家长里短、社会政治无所不聊,反正一下车就都各奔东西,没有同事、熟人之防,说点儿真话也没心理负担,心底绝对地放松啊。
再回到动车、高铁、飞机上,乘客们不是睡觉就是低头看电影、玩游戏,倒挺安静的,大家都没有交流的想法,高速度把在一起的时间大大地缩短了,就是想交流,没等聊热乎呢就到站了;速度是冷的,让人们的出行更加冷漠无趣。
另外,我觉得座位方向也影响着人们的交流习惯,相对而坐的人自然更有交流的愿望,比肩而坐说话也不方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