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文一
文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5,745
  • 关注人气:53,3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方的模糊,西方的精神

(2015-11-17 20:34:48)
分类: 随笔
       夜里下了小雪,我出来晨走时天还像墨蓝的天鹅绒幕布,点缀有几颗稀疏的晶莹明亮的寒星。许多起得更早的人来这儿跑步,体育馆的院里已跑出了一个深黑的“跑道”和一个矩形。跑道中间的场地苫着一层白白静静的雪,未染丁点人世纤尘。这场小雪滤掉了空气里的尘霾,冷得使人神清气爽,冷点儿也是正常的,到该冷的时候就得冷,是不是啊?

今儿一小天闷在招标中心。一个项目引来了21家供应商前来投标,我们7个评委审核那些落起来得有一米来高的投标文件,花了近5个小时(9:30~14:15,午间吃的盒饭)才把这个项目弄出结果来。评标挤掉了我的午走时间,离开招标中心,我往生活区走了一段才回办公室,活动一下枯坐的筋骨然后再面对电脑继续打坐。


中国人习惯模糊,不喜欢弄得十分精确,这在很多事情上都有体现,比如,斤两、时间、数量等等(我上面记的那段就是个矛盾的例子,“21家”、“7”、“9:30~14:15”就是我并不喜欢的“实数”,我更想记为“二十多家”、“近5个小时”)。在我们眼里,太准确了意味着死板,而模糊的随意更有诗意,准确冷冰冰的,而模糊就把人拉近了,就像人常说的,“这人挺随和”。行文时也是如此,我在写“会开了47分钟”时总想把它改成“会开了四十多分钟”,或者“会开了一刻钟”,47这个准确的数字仿佛把人给板住了,不如“四十多分钟”或“一刻钟”更舒服些。


晦涩的哲学著作中真正让人记住的,往往是那些形象化的句子,而不是哲学家自以为得计的抽象精神。黑格尔的《小逻辑》是很难读的,其中的一句就生动多了,所以让人记住了:“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返回到内心,转向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阅读毕飞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