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2015-11-16 20:29:10)
标签:
育儿教育 |
分类: 读书 |
初级教育(小学、初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如果孩子没有学习的兴趣,那这个教育就失败了。好的教育应该引导孩子们“向上”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勤于对“自然”发问,还可以自问自答,即使孩子答的不对也不要紧,千万不要把“正确的答案”武断地强加给他们,那样的话,就像混凝土一样凝固了他们活跃的思维,把神奇的大脑浇铸得死板一块。不要忘了,教育的真谛是授其以渔而不是鱼,一条死记硬背的鱼。
高考时,政治只有死记硬背才能拿高分,我不擅长死记硬背的结果只得了个及格,60分;化学也是这样,那些反应方程式我记不住太多,也得了个60分。我是靠语文和数学的高分才考上大学的,这两科背的东西少,发挥的多,我对引辅助线乐此不疲,也能在作文里大肆发挥。以后,高考越来越注重“知识点”(那时叫“采分点”),如果不背,是得不到分的,像我这样不爱背的人,若是晚生数年,还能考上大学吗?
从前,我曾抄过课本、抄书,不厌其烦地做摘抄、笔记,现在呢,哪怕一段不长的文字,我也不愿动手去敲,更愿上网去搜,然后“复制”、“粘贴”。这样多省事啊。其实,便利,使人懒惰,可能就会丢掉一些有益的东西。
我在1996-6期《读者》上读到一篇文章,《给一位小朋友的信》,其中的小姑娘童真的“自我”没有被压制,因为她遇上了一位懂得孩子、懂得教育的哈里伯伯,他循循善诱地呵护了小女孩儿的童心,把她引向放大自我(写我)的向往之旅。
后来,我又读到一篇苏联时期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短文,《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它让我们知道,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懂得,一朵小花也是生命,也得尊重,也得保护,只有你保护她了,才懂得珍惜人的生命,也才证明你是强者,否则,你啥也不是。
附1:
哈里-贝迪
我有一位特别的朋友。她叫卡罗琳,7岁,家住香港,正在一所主要为移民孩子开设的学校里读书。她的母亲出生在澳大利亚,后来一直住在香港。她的父亲是瑞士人,在香港拥有一家小小的贸易公司。不久前,我到她家做客,她问我:“为什么不找点时间写写我呢?”我告诉她,等她长大成名,会有不少人写她的,她说:“好的。那么就以悉尼的哈里伯伯的名义给我写信吧。”
于是现在我就给她写信了:
亲爱的卡罗琳:
真高兴给你写信。我有好多好多事要告诉你,可你总是忙。你要读书,上钢琴课、芭蕾课,还要写作业呀,参加生日舞会什么的。每周,你要给苏黎世的奶奶和悉尼的伯伯写信,真像香港的大老板那样忙碌!我想,你妈妈安排了那么多的事要你做,是希望你生活更充实吧!虽然你不太喜欢学芭蕾,妈妈却希望这能帮你成为一个好姑娘。可是,如果你想学些其他知识,别以为你不行,要敢于尝试,肯下功夫。
记得有一天我和你爸爸带你去看网球赛吗?你和你的朋友们聚在校门口等我们,旁边却孤零零地站着一位小姑娘。我想她就是那个来自斯里兰卡的同学。干嘛不跟她聊聊呢,多了解一些她们那个美丽国家的事情。我敢肯定你还有中国同学。你知道,香港是他们的家。别忘了香港也是你的家,即使你今后走了,你也会常常怀念这个地方。我知道你没有机会去交很多当地的朋友,爸爸妈妈带你去参加的活动中,没有几个亚洲的小朋友。所以你更应该珍惜跟亚洲同学之间的友谊。
当你们长大的时候,你们都是众多国家的儿女,每一个人都会理解我们共同分享的世界,你也会因为乐于帮助每一个人而显得重要。
我永远忘不了一个傍晚的情形。你碰见一个人,他提着一篮子刚出窝的小猫。那人说,如果没人买,就只能失望地回家。你说,你很悲伤。可世界上比这惨的事多着呢。记得那天你游泳,一跳进脏海就回了岸边。可你想想那些可怜的鱼儿,不得不长年在水里忍受。我们的空气也变得越来越不干净了。
你今后成为舞蹈家或钢琴家,我们都会自豪。但别忘了,要做的事还远不止这些。我希望你长大后,能深知这个广博的世界,还乐于为她造福。那样的话,卡罗琳,成千上万的人都会追着写你。
哈里伯伯
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