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毕飞宇
(2015-11-18 21:05:03)
标签:
毕飞宇《那个夏天那个秋天》《溟池》《玉米》《好的故事》 |
分类: 读书 |
夜色降临,我看完了毕飞宇的《那个夏天那个秋天》,它是我书库里所藏的最后一部毕飞宇的书,毕飞宇说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还有一部《上海往事》,看不进去,便放弃了)。没等看完,我就明白毕飞宇为什么在写完该书的九年后说“如果现在写的话,这本书一定会好很多”,它的硬伤太显而易见了:耿东亮到红枣的“脱胎换骨”太草率、牵强,是作者硬让那样的;关于他母亲的故事戛然而止,作者怎么就把她给丢到一旁了呢,而她的儿子在退学后连一个“妈”字都没想起过,这不合情理呀;如此处理的另一个人物还有恩师炳璋,对他的“后事”一无交代;酒鬼在这部小说里纯粹是个多余的人物,读者想不明白作者为什么加进这么一段闲章;主人公与罗绮的“故事”最后还是走入套路里去了,拙劣的电视剧就老是这样处理此类情节。这部小说从整体上讲硬伤败笔很多,不过从局部着眼,处处渗透出了作者的才华,这就如同一场失败的战争,其中也是不乏精彩的战例一样的啊。
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看毕飞宇的书,一口气看了好多篇他的小说,有了一些零零碎碎的感觉便意地笼在一起,不加也无法整理,因为咱也不会写真正的书评啊。
毕飞宇的小说《好的故事》我更愿意叫《溟池》,把个本来很没故事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看完之后不禁叫绝:平淡的语句把人的心思勾勒得那么准确,竟还含着幽默,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一节节次第展开的故事一环扣一环,那些个令人叫绝的句子真的让我绝望,世上再也没人能写出这样好的小说啦!有这么一篇小说比着,同一个集子里的另两篇《生活边缘》与《家里乱了》就被比下去了,其实,单独来看,也是不错的小说。这三篇小说共同的特点是,于生活点滴中出彩儿,于细微之处见精神,那些富有灵气、哲理的语句随处可见,而它们又和人物、情节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契合无间。《家事》写得俏皮,其实藏着辛酸——这些本是风华正茂的孩子咋是这个样子呢?
《五月九日和十日》写得很玄,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疑窦丛丛,毕飞宇想通过这篇小说表达什么?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那个突然而来又骤然而去的“前夫”仿佛一个象征,可想不出来他象征着什么。他为什么可以坦然(不,是粗暴)地闯进前妻的家,前妻和她的现任丈夫为什么让他进这个跟他毫无关系的家门?他有什么资格这样做?他像个侵略者一样把合法居住者变成了偷偷摸摸、“贼”一样小心翼翼地躲着他的人,为什么?可能性是多样的,可作者没给读者指出任何一种确定的可能——你们猜去吧,一人一个猜法,猜成啥样是啥样。
《玉秧》我是第二遍看,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玉秧、班主任、庞凤华、魏向东、钱主任,包括那个“楚天”(高红海),心理活动描写得十分到位,因为语言的运用大大地增强了可读性,把本来并没啥意思的事写得津津有味。
《玉秧》之后我又看了《玉秀》,这一篇写的是玉秧的三姐,对一个遭受磨难的姑娘的心路变化描写得很细腻。接着,我又看了毕飞宇的“长篇小说”《玉米》——为什么加引号?因为,看完“玉米”部分才发现后面跟着《玉秀》和《玉秧》——哦,原来这部长篇是由三个中篇组成的,我是先看了老七、老三的故事之后才看到老大的故事的。
毕飞宇非常善于把一个细节掰开了、揉碎了来写某个人物,从动作、行为深入到心理,既显得精细又非常耐读。从语言风格上,毕飞宇的这三篇小说似乎受到刘震云的影响,多少有那么点儿刘氏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