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习惯死亡》
(2014-11-20 21:06:50)
标签:
张贤亮《习惯死亡》 |
分类: 读书 |
《习惯死亡》是一部沾点儿意识流的小说,人称不断地变换,这一节“我”是“死神”或命运,另一节“你”就是“我”,过了一会儿,“我”变成了“你”、“他”变成了“我”,初读可能会被这种变换搞得迷迷糊糊,不过,看了几十页之后就会渐渐地理出一些头绪来。这部作品淡化了故事的外壳,就像剥去人的外衣、肉身一样,讲的是脑袋里的“东西”,而意识、印象这些流动的碎片是飘忽的、断续的,感性的东西是无法用理性的方法去理解的,只能以感性去玩味,所以呢,你有时会不知所云,有时又有所意会,有时会心地一笑,有时击节而叹……你就像一只小船,在感性与理性不断变幻的海洋上忽上忽下地飘摇……
看得久了,把这些碎片穿连在一起,你也就大致弄懂了这些碎片掀起的涟漪和波浪。习惯了《习惯死亡》这种叙述方式之后,你会注意到张贤亮在小说里这样评价自己的文本(当然是借“我”之口):“我最怕人家说我在模仿什么乔伊斯和福克纳。他们非要把人话说得颠三倒四,把人话说得跟狗屁的鬼话一样。我求你千万记住我说的鬼话都是顺理成章的,我的语言完全符合我生活的那个世界的逻辑,假如你和纳塔丽也像我一样死那么几次,你们就会知道我是一个多么优秀的语言大师。”
整本书,是一个经历过死、难而余生的知识分子的感言,身心所受的折磨与迫害已非个人所能承受得了的,那是那个年代中国“但凡有点儿文化”的人都遭受过的苦难,但只有张贤亮以及和跟他差不多的几个人(如丛维熙)才能表达出来的。
时过经年,我又见到了这句话,也就是张贤亮假借一位年轻作家发出自己的感叹:“全部卢浮宫给的启发是:没有贵族就没有艺术。我指的是广义的贵族,真正的贵族。一个产生不了精神贵族的国家是可悲的!”
至此,你觉得他心目中的文学是什么?答案就在书中: “文学,表现的是人类的幻想,而幻想就是对现实的对抗!”
我有我自己的感叹:现实里,我们的心没那么细腻,所以才需要走进文学作品里用想象的汁液来润泽,否则,我们活的多么粗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