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也好来月也圆,惟不见那师与那生
(2012-03-17 21:20:52)
标签:
大学老师大师教育 |
分类: 随笔 |
昨天有雪,今天有风,很大,都起于人的梦中,撒下一地乱枝。风大气温必降,太阳再亮也不中用,昨天的雪化成了水还是又成了冰。如果风没这么大,那天气真是没的说。
大学老师不用坐班,上完课就走人,余下的时间都是自己的,自由度很大,很是招人羡慕。相比之下,中学老师、尤其是 高中老师,则是特别的累,每天都有课,有时好几节,晚自习也得轮流排班。
大学老师不坐班的惯例起于何时我不知道,我觉着这种自由肯定来自近百年前开创者的办学理念,独立自由、学术至上,是多少代学人的自律、自重才留下的这一传统。大学以教书育人为要,以学术为重,业余备课与做研究均须有个人的自在环境才行。从前的师者几乎都能不滥用这一自由,起码能完成自己的职责、本分,因此保证了这一自由的不被剥夺与稳固。
知识分子整体的操守维持着这一传统直到今天,而今天的大学老师是怎样使用这一自由的呢?现在的大学里好好教课的老师不多了,负责尽职的成了稀有一族,好些课若是不点名、不划考勤就没人去上,所以出现某个学校还采用360拍照法才能迫使学生坐在课堂上。有的老师肚子里根本没货,上课只是照本宣科,搞得学生老是翘课,他们所讲的内容陈旧老套毫无新意,根本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有一些老师,大多的精力全在教学以外,不是拉关系争当学官,就是办公司赚钱去也——前几种校内常见,最后一种也不少;十多年来,我本人已与不下三个教授(博导)打过这方面的交道,他们都是以校办公司的名义在外边做项目、赚钱。别看他们在校的时间没有在外面的多,但仍旧带着研究生或博士生,这些学生同时也是他们的廉价劳动力。
师者如此,学生能学到什么呢?我对现在的大学不抱希望,指望遇到名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因为名师太凤毛麟角了,大师更是近乎绝迹。学生想要有点儿作为、想要长点真本事,我看只有自学、自修、用好图书馆,老师是指望不上了。
所以,我总跟女儿说这层意思——可是怪了,每当我走进校园,还总是怀有一种亲切感和一丝清新感,仍本能地把它视为“象牙塔”;看来我还没丢掉那个梦想,梦想着我们的大学有一天有了不少名师和大师,他们就像当年西南联大的刘文典那样的名师一样看花讲课、月下教书——这样的情景还会再现吗?
现在的校园倒是不缺花草,虽被高楼所蔽抬头还是能够望月,只是,我们少了那样的师与那样的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