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做的鞋——《贫苦岁月的甜蜜时光》系列之十二
(2011-01-19 11:51:43)
标签:
母亲做鞋情感 |
分类: 过去的岁月 |
现在有首歌这样唱道:脚上穿的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儿……千层底儿,就是布鞋。
小时候穿的鞋,无论冬天的棉和夏天的单,都是妈一针一针纳出来、缝出来的。
妈从供销社买回一绺一桄的麻线,将它用木梳梳理得顺顺溜溜的没有纠缠,就像现在电视上的洗发水广告如瀑布飞泻的长发一样。然后用一个晒干的光滑猪腿骨棒——棒槌——吊起几根麻丝,转上几转,它们就扭在一起。妈绾起裤腿儿,在自己的膝盖上搓麻绳。几十年来,妈做了多少双鞋是数不清了,更加数不过来的麻绳都是在妈的膝盖上搓成的。麻绳把妈的膝盖搓得发红,裂开口子,渗出血丝儿,长出茧子;到下一年再裂开口子,渗出血丝儿,长出茧子……后来妈的膝盖总是犯痒,刺挠起来钻心,挠得皮屑横飞,鲜血淋漓——这都是从前搓麻绳搓的呀!
麻绳准备好以后,就开始打袼褙儿。
用锅熬好了浆糊,稀稀的不能有疙瘩,把洗干净的破布剪得方方角角的铺在饭桌上或面板上,用条帚疙瘩蘸着浆糊往拼在一块儿的破布上刷。贴好一层刷一层,放到太阳下晾干。三四层的当鞋帮,五六层的作鞋底。
袼褙儿打好以后,就比着纸鞋样子,用画石在上面画印儿,拿剪子照样剪成鞋帮和鞋底儿。鞋底儿再叠几层,用浆糊粘好压实成。
接下来是纳鞋底儿。
将鞋底儿用锥子扎透,用特大号的钢针穿好麻绳穿过去,从鞋底儿的外缘开始,一圈圈地向里收缩……纳到最中间,鞋底儿就纳好了。
接下来是绱鞋帮。我觉得这道工序很不容易。因为在鞋面上是看不到针线的,针脚儿都在鞋里边,眼睛看不见,只能将手伸进去摸,把麻绳拽出来,最后在鞋跟儿处收口。一只布鞋才算做成。
在农村,全家不管多少口人,脚上穿的鞋都是家里的女人一针一线这么纳出来的。多不容易呀!后来有了缝纫机,也只能砸鞋帮,鞋底儿还是得用手来纳。那时穷啊,买不起现成的鞋。
我们早已告别了穿手工布鞋的年代,妈也早用不着纳鞋绱鞋了,但我忘不了是妈做的一双双鞋送我走上了长大的路。因了那鞋带有妈的温度,我才觉得脚上暖和、心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