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翻阅女儿的语文课本

(2009-06-01 13:56:16)
标签:

高考

菜谱

语文

课外读本

杂谈

分类: 随笔

三天的假期我一直“上班”,昨天该当上班,我却在家里呆了整整一天,为的是给女儿鼓捣一日三餐(四中的作息与端午无关,依旧是周末放假)。

下周的今日,女儿便要上考场了,我所能做的就是把饭菜弄好。网上浏览高考信息时,我见到一些所谓的“高考食谱”,把“考前第×天”吃什么都一一地列了出来。看着这样的“食谱”我觉得非常可笑,心说至于这样吗?

我给女儿做的饭菜多年来一成不变:周六傍晚是鲤鱼炖豆腐、几块儿排骨、拌凉菜、蘸酱菜,最近追加一道女儿特意提出的火爆大头菜;周日早晨为水揪面片,卧个鸡蛋、下一绺儿菠菜;中午永远是排骨炖豆角和蘸酱菜;晚间木耳炒尖椒、火爆大头菜,数片酱牛肉、拌凉菜、蘸酱菜——拌凉菜、蘸酱菜是必不可少的菜肴。这几样菜周而复始地在餐桌上周周循环着,看似单调,其实女儿一周才回来一趟,对她来说是不单调的,意味着伙食改善。如果她成天在家,我就要挠头了,就得为每天都做点儿啥饭菜而犯核计,总不能天天老那几样吧?

自打女儿上了高中以后,学习上的事我帮不上忙了,陪她在家也就是她温习自己的功课,我在别屋翻翻报纸或看看《读者》。

女儿有两册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是课外阅读用的。她不大用它,我拿过来翻了一遍,看了几篇课文。“幽微情思”部分有三篇: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施蛰存的《梅雨之夕》、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现在的高中生会对这种弥漫着朦胧、柔弱情调的老文章感兴趣吗?再者,这样的东西适合给这个年龄的学生看吗?我觉得这类所谓“描写细腻心理”的文字根本没有意义,动不动就为琐碎的心事流泪了、就伤物悲秋了、就长吁短叹了,可以说是鸳鸯蝴蝶式的无聊与乏味。三篇中以郁文稍好一些,施文最差,至于川端我看不出凭此文他何以能拿到诺奖。

在这本课外读物中,鲁迅的四篇杂文(《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隔膜》、《一点比喻》、《捣鬼心传》)还是适合学生来读的,使他们感受一下鲁文的精悍;读之有趣且具现实意义的数夏丏尊的《谈吃》、颜元叔的《哀哉肉体》最好;富于教育意义、写得也好的还有秦牧的《哀“八旗子弟”》、廖沫沙的《郑板桥的两封家书》、陈之藩的《哲学家皇帝》,而且后者尤佳;汪曾祺的《马铃薯》写的平实、细致,把本来不起眼的土豆“介绍”得令人感到一种家乡般的亲切;我认为最好的文章当是布封的《天鹅》,科普文章居然也可以写得这样的美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