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放假,闭门攻读《丧家狗》
(2009-05-31 21:25:01)
标签:
李零孔子《丧家狗》杂谈 |
分类: 读书 |
端午三天小长假,哪也没去,知我者很觉奇怪——他们见我的头一句无一不是“又去哪儿啦?”
的确,我没出去真是稀罕。放眼四外,五百里内无有打动我处,于是死了一条心,闭门读那圣贤书——这回看的是李零讲说《丧家狗》......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然而,还是孔子又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的言论有不少矛盾之处,其实他也有着常人的困惑,在实际生活里遇到很多(或更多)的与理想冲突的问题。他一生追求读书致仕治国干政,却不得意终生,一肚子学问无法施展。我感动的是他的那些学生,对这位行未践言、没能 成功的老师永远怀着崇敬之心,比如子路,老是挨训却无改尊师之道。
德治是以人的良心为准绳,让良心当法官监督言行。这是孔子的理想,不知他自己是不是认为这是空想。
孟孙问孝于孔子,按李零的分析是在孔子晚年的事,这时的孟孙氏已过“而立之年”,其父早死,作为其父托孤于孔子的学生,怎么在父亲死了多年以后才问孝呢?再者,孔子为什么单单跟学生樊须说这事呢?是不是樊须在尽孝的事上做得不好而受到老师的警示呢?《论语》因是对话语录体,所以很多语句之间、上下文之间见不出联系,而不知道对话者的身份及说该话时的背景,是很难准确把握其意的。李零解析论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把人物关系了解得十分透彻,所以能把那些本来突兀的话解释得头头是道。至于是不是本意,就诸家之言各有所论了。比如,他在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中,并没说出“思无邪”到底是什么意思来。
孔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努力未必一定达到目的,每人下的功夫不一样;学问不够精深,在于钻劲不到;能否考上好的大学,也看学的是否对路,吃苦的程度;不下苦卖力,地里难有好的收成——古之理也!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子非常讲究形式,当然最好是与实质相统一,不过若是没了实质(魂儿),也要保住形式;若是连形式都没了,“魂儿”就更回不来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极反对形式主义,尤其反对繁文缛节,但必要的形式、只要不复杂,而且为内在所需要,还是要留一些的,这就像把碗筷都丢了用手抓饭吃虽也能吃但是不是有点儿不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