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心得纪事
(2008-12-14 13:04:52)
标签:
孔子孝道丁忧《论语》余秋雨苏轼杂谈 |
分类: 随笔 |
古时父母亡故,子辈需守孝三年。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为他筑庐守墓,三年的时光编篡出了《论语》。这是守礼结出的果。
为官的要丁忧回家,连皇帝都没“夺情”的理由。演变到以后就完全沦为形式,反而成了官场升降的工具。这是儒家制定的礼,当然早就不合时宜了。
我觉得孔子的思想可以接受,那些繁琐的形式则一定要抛弃,现在社会上那些繁文缛节以及官僚们的形式主义说不定就是受这股风气的影响。
孝心不能刻意,刻意了就是装,装怎会有真情实意?亲人走了,我们陷入悲痛,当时间稀释了悲情后我们还过着自己的正常生活;反之,老是悲天抢地的就不正常了,反而是做样子给人看的。怀念完逝去的亲人,接着过好我们今后的日子,这是生活的常态。
因为赞同余秋雨的观点,理解他的心情,也就喜欢读他的书。重读《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等几篇给我这样一个感觉,那是余秋雨自身也经历过的;当然,现今的时代不是北宋年间,当代学者不会有东坡那样的牢狱之灾。只能说,历史往往真的很相像,没有身体的枷锁了,精神的桎梏依然笼罩于各个历史时期。
风景人人爱看,可人不能成为风景,一旦成了就遭垢陷;人习惯自然事物的风景,而同类杰出成了风景则会心里不得劲、不舒服,就要明里暗里地想拆除这座风景。
雪雾迷天的清晨,迎风踏雪向厂里走,脸被雪尘拍打得睁不开眼——好大的雪呀!雪下得矜持,收放有度,晴而气朗雪而迷离。它飘飘然的问世把人们匆匆的脚步放缓,让满大街都响起拍打它的音响,无形间于清冷中生出些人世的热度。
下班时,一个站在门厅等车来接的同事,见我往出走便打招呼道:“这天儿还走着走?多冷啊!”他是坐车惯了的人,早已受不了冷热变换,而我则是一天走好几个来回上下班属于家常便饭——这不,吃过晚饭,我又走进厂里,在书房里消磨了三个钟头,入夜再走回家去睡觉:这一天下来我得走仨来回、 七公里的路。
骑车徒步,降低自己融于自然之中,能品味到真味;坐在车上则不然,居高临下的俯视哪能咂摸出纯自然的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