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西北自驾游新疆布尔津贾登峪喀纳斯图瓦人家 |
分类: 自驾游 |
11、布尔津——喀纳斯( 9月25日)
布尔津人把去喀纳斯称作“上山”。
昨天吃鱼时服务员对一伙南方人说上山之类的话还让我纳闷呢,因为我们的意识里从没把喀纳斯当成山、而是个湖的印象。
清晨,在加油站加满了油,8:50我们离开布尔津,去“山上”。
说起加油,在此插一句。我们这一路上加的都是93#汽油,除了两次加的是中石化的油外其余都是中石油的油。即使皆为中石油,各地加油站也不一个价。离京进入河北,油价降至4.75元/升,进入甘肃便低于4.70元/升,而在整个新疆都没超过4.40元/升,只有布尔津的油达到了4.44元/升。在我看来,布尔津的物价贵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此地的产业几乎完全依赖于喀纳斯的旅游。旅游是奢侈性的消费,本来就贵,而喀纳斯只有几个月的旅游旺季,物价就更是贵得多了——当地人都靠这几个月挣出一年的生活呢。
布尔津距喀纳斯有161公里,新修的S232省道直接将你送到喀纳斯景区的大门贾登峪。这条路在我们手头最新版的地图上也没有显现出来。路段在不知不觉中升高,经过几次回环婉转的盘山路段,我们看到的谷地里的贾登峪就跟在巴里坤天山中看到的那个牧场一样,但这里的气温明显地寒冷了,走出车外有如走入了冬天。
路上的风景如同一首乐曲起伏迭荡,有低谷有高潮——实际上万物一理,没低谷哪能显出高山。
11:30,我们到了喀纳斯的停车场,没有特别通行证的车辆都不能进入景区,往返只能乘坐内部的区间车。起先我们打算徒步走进喀纳斯,后来得知大门到景点有30公里的山路呢,方打消了此念。其实,80元一位的区间车票是省不掉的,必须连同150元的门票一同购买;所以,进入喀纳斯须掏银子230元。开始我还认为这是景区特为以此创收而将外部车辆拒之门外,当所乘坐的区间车(宇通巴士)行进在弯弯曲曲、有时只能单行的狭窄山路上时,才感到这并非不合理——如果任由所有车辆进入,那交通、安全问题就难以保证了;当然,80块钱的车票就未免太贵了,而且去观鱼亭还得另外再买40块钱的车票。
将带入“山里”的东西背在身上,用不着的都放在车里,我们就“进山”了。
坐上巴士,听着导游小姑娘的讲解,我们的眼睛直盯着窗外。
山路沿着喀纳斯河蜿蜒着,透过黄里泛绿的枝叶,浅绿色的河水在灰黑的石头上溅出洁白的浪花。坐在高高的车上,你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河水怎么这样清啊!如果细细品味河边的树木和野草也没太多的奇特之处,甚至有许多枯萎了的白桦乱乱地杂处其间,可为什么展现出来的景致就跟一幅不停变换着的油画一样呢?也许这就是河水的动感以其纯净的色泽调节着两旁的颜色,就像一个天才的画家用色彩来柔和人的目光,在视网膜上勾出了妙不可言的图象吧?我来不及去想这些因果原理,还是先把她摄入相机里吧。尽管张张照片都是类似的画面,但却不忍删除——河水在流淌,景色怎能重复呢?看似一样的画面如果赏心悦目,再多也不嫌多呀。
喀纳斯是我们此行的一个重点,似乎跑了这么远就是为了看她来了。所以我们先不急于看景,还是先把住处找好之后再慢条斯礼地仔细欣赏。于是,路过最有名的“三湾”时,我们没有下车,而是坐到终点站总库。可是,没料到的是这里除了总站、马队等木房子,并没有住宿的设施。我们又回到有着大片木屋的喀纳斯村落,打听住处。大多木屋人家挂着奶茶馆的牌子,也有“图瓦人家访”、“苏尔家访”的招牌的,就是没有“饭店”、“旅店”字样的牌子,让我们以为只是喝茶的饭馆,其实它们就是住宿的另一种说法。
一个面庞黧黑、上唇胡子浓重的图瓦老乡一路跟着我们,使我们过意不去他的执着(厚道),便跟他去了他开的奶茶馆。但他提供的住宿条件并不是“两人间”,尽管他一再强调夜里有炉子、“屋里烧得暖烘烘的”,我们没有住他家的一溜大通铺。虽说他没有“实事求是”,但没让人觉得是欺骗,所以,我们答应在他推荐的邻居家住了下来——木屋中有木板间隔出来的两张床,有块门帘遮挡就产生了“标间”的安全感。尽管此时已属旅游旺季的尾声,但两人60元一夜的价格在喀纳斯已不可能再低了。
外界把图瓦人说得有些神秘,说他们是成吉思汗远征时留下来的蒙古兵后裔,他们自己是否如此认为不得而知。在我看来,他们与我们没本质的不同,长相更接近汉人,说话的口音在汉语里多了新疆味儿而已。他们居住的木屋院落都是原木的原色调,风吹雨淋显得很破旧,却也正是这“原汁原味”吸引了很多游客住这种小木屋;当然,相对来说这要便宜许多。
两点多钟,在充足的喀纳斯阳光沐浴下,我们在“图瓦奶茶馆”的院落里摆开桌子,摊开自带的食物,享用起了喀纳斯的午餐。我们的准备是极为充分的,馕还没散尽面香,配以袋装牛奶和矿泉水,嚼着事先已洗好的黄瓜、苹果、西红柿还有生菜,营养是大大的不缺。图瓦大嫂开着奶茶馆,每天面对外来的游客,并未因我们没在她家再发生消费而有什么不高兴,倒是很赞赏地说我们“带的挺全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