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车,去最美的地方!(6)

(2007-10-21 19:08:32)
标签:

文学/原创

西北自驾游

敦煌

莫高窟

天山

巴里坤草原

户外

古城第一炉

分类: 自驾游
 

 

6、  敦煌——巴里坤( 920日)

 

    敦煌的建筑可以使你走进汉唐,它直而不弯、不屑于细部描画的风格也透露了大汉盛唐时人的性格,说白了,也就是胡风使人更具阳刚之气了,体现在建筑上便是短檐直梁,绝无明清时期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繁缛华丽。这是我走在清晨的敦煌街头所得的感觉。听了我这么一说,老弟觉得有点儿道理——这儿的古建跟北京的确不一样。

敦煌的早晨到了七点还睡意朦胧,五彩射灯所笼罩着的反弹琵琶舞女无声地期待着东方的第一缕阳光。她该是传说中的飞天吧?歌舞以动地兮,香乐以飞天。

开车,去最美的地方!(6)

开车,去最美的地方!(6)

                    (“实心石意”的敦煌市政府)

到敦煌的人都要拜谒莫高窟,没有莫高窟谁还到敦煌来呢?敦煌作为古代通商的都市重镇早已风光不在,而今靠莫高窟的引力把世界各地的人吸引了过来。从各地纷至沓来的各色人等,有多少真正懂得敦煌艺术呢?不懂也要来看看,否则跑这茫茫戈壁沙滩为的又是什么呢?

我们就是芸芸游人中的两位只闻敦煌大名不知莫高就里的俗人,不远千里到了这里自然不能免俗,晨光低照中驱车向东南的莫高窟驰去。

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这里的游人越来越多,一批批地由导游领入带出。老弟曾去过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此外我还见过也是甘肃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所谓石窟给我们留下了山崖上的佛洞这一印象。莫高窟虽说驰名中外、享誉世界,也应该是山壁上凿出的洞,而洞里就藏着那令人“震撼”的敦煌艺术吧。

开车,去最美的地方!(6)

开车,去最美的地方!(6)

开车,去最美的地方!(6)

开车,去最美的地方!(6)

我听过不少来过敦煌的人这样说,当他们走进黑乎乎的洞窟、看到了那辉煌的壁画时,“啊,我真震撼啊!”我还记得他们夸张的表情,心里不由得怀疑这种“震撼”的矫揉造作。我知道他们的底细,欣赏水平比我也高不到哪儿去,如此表白很有非如此不能显出自家高明的味道。当我来到这被传得神乎其神的石窟前,却一点儿都没“震撼”,以至于我都不好意思了——在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面前,我咋不震撼、反倒有些无动于衷或心不在焉呢?我们被昨天见到的沙山震撼了,但面对莫高窟我们不敢大声惊呼:“哦,我被震撼啦!”我们有自知之明,知道以自己的浅薄连莫高的脚趾甲都够不上,而且还俗得舍不得囊中羞涩的银子,只好老老实实地拿着相机在门外“到此一游”,当个货真价实的“门外汉”。

敦煌壁画被水泥、石头和木头封存起来,作为顶级的保护文物深藏在黄沙覆盖下的一个个洞窟之中。隔着干涸了的大月河远远望去,那道藏有洞窟的沙石山太矮了,很难想象这里会是著名的敦煌艺术高峰。河道没水了,我们看见的人工所引之水也是黄黄的泥汤子。也只有这么干燥的地理环境才适于壁画的长期保存,从选址这一点来说,古人的智慧一点儿不比我们今天的人低。那时候的人为什么要到这荒漠偏僻的所在雕佛画神呢?我能想得到的解释一是当年这里并不像今天这样荒无人烟,再就是为了躲避战乱。洞窟隔河的对岸不远处,可以见到类似长城墩台或者烽火台似的土堆,数百上千年前这里曾是汉唐与羌戎夷狄争战的地带,这多少印证了我的猜想。

开车,去最美的地方!(6)

           (干涸的大月河,沙下的洞窟,上面还有个烽火台)

三清宫是个小小的道观,现为敦煌藏经洞陈列馆。这里很少有游人至此,从门前的碑记我们了解到它的历史。原来建庙的主人就是发现藏经洞的王道士,这位湖北人因把洞内的文物卖给英国第一大盗斯坦因而载入史册。据我想来,这位王老道就是个普通的道士,他根本搞不清自己所发现的经卷有多么珍贵,而且他也向官府进行了申报,可那时的清廷被八国联军打得焦头烂额,哪还顾得上这个,所以,把莫高窟文物流失的责任归罪于他真有点儿冤;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珍宝毕竟是从他手里转到英国人手中的,他当然也难辞其咎。我倒是挺同情甚至有点儿佩服这位老道的,他没拿卖宝的钱去建私宅、图享乐,而是忠于自己的信仰建了道观。这境界不比我们当今的贪官要高?

开车,去最美的地方!(6)

              (这就是王道士首建的道观——三清宫)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门可罗雀,其实这里既能免费参观而且还不限时,能够看到复制出的代表性石窟。这些洞窟里的佛像、壁画都是一代代敦煌工作者呕心沥血按实物临摹的,对不搞专业研究、只抱欣赏态度的游客来说,看这些复制品就足矣了。

开车,去最美的地方!(6)

             (我们在这里足足留连了个把小时,带走的是崇敬之心)

展厅里有历代敦煌工作者的名字和工作照片,看到他们在阴暗的洞窟里从事着我们看来最为枯燥的事业,由青春年少画到鬓发斑白,得有多高的敬业心与责任感才能长年坚守在这里呀!我们打心眼里往外地钦佩他们,若是没有他们,敦煌艺术也就难以为继、堙没无闻了。以前,我曾见过关于他们的报道,把他们称作敦煌的守护神,现在看来真不为过呀!在这里我看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有的还是一家几代人守护敦煌。他们的工作才真正够得上说“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敦煌”,敦煌忘不了他们,历史也不该忘记他们。我们这个不甚完满的世界因为有了忘掉自我、甘于奉献的人,才显出人的伟大,才觉得这个世界还不是那么糟。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在这些人面前,我们惟有敬意!

我认为游览敦煌的最大意义就是见到了为敦煌艺术而工作的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奉献精神。这不是跟着媒体唱高调,完完全全是我的真实感受。人嘛,真得有点儿精神!

怀着对“敦煌人”的崇敬,我们离开了敦煌,继续我们的西北之旅。

 

G215还在向北延伸。黄沙隐去了,依然是荒凉的戈壁一路随行。

在这样的公路上,我们看见了一男一女两个骑车远行的人。我们开着车能感觉到外面的风很大,看他们艰难蹬车的身姿,深为他们的勇气和毅力折服,相比之下我们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也曾骑着车子满世界走,但没走得像他们这样远,“跟他们相比,我走那点儿路真不值一提!”我们鸣笛向他们表示敬意。

在柳园上了G312国道,在星星峡进入了新疆境内,可我一点儿也没有新疆的感觉。这段儿路可是太乏味了,荒凉得要靠烟来提神,听相声来解闷,以驱除时时袭来的困意。我困得直恍惚,却仍硬挺着盯路面,要不如果自己睡过去了会把瞌睡传染给开车的老弟的。

开车,去最美的地方!(6)

            (这是甘肃与新疆交界的星星峡,在此我们午餐)

到了哈密,见天尚早的很,便又继续前行,离开G312,取道巴里坤。事先我在网上了解到,这条通往乌鲁木齐的S303省道新近修过,路况很好,而且还可以看到巴里坤草原。

没多一会儿,地势有了起伏,荒滩为丘陵取代,然后公路钻进了山里。山路悬在山崖上,距谷地有所缓冲便没有险要之感。山路忽而夹在陡立的岩壁之间,几道曲线弯转过来再把沟谷展现开来。谷地另一侧的山坡很有意思,一块块儿绿色的圆斑似苔似癣地长在上面。山路显然是顺着这条谷地凿出来的,时宽时窄的沟壑里流着若有若无的小溪。

我越来越觉得此山的不同寻常,是不是走进天山里边来了?翻看地图——呀,可不是嘛,我们正在穿越天山呢!

咦,我们一点儿思想准备都没有,就进到天山里来了?我们仍有些不相信,以为天山不会这么早就进入视野,当作为观景台、也作为停车带的寒气沟以那块刻有“哈密天山风景名胜区”的大石头出现在眼前时,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我们确实已经置身天山的怀抱了。天山太有名了,我们小时候看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就让我们把她当作天上的山,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视她为神山而“不类他山”——啊,原来我们不知不觉间已成了天山下的客人了!

寒气沟?我没觉得冷啊?可为了呼应你的名字,我故作小儿之态、作抱膊缩首状。

开车,去最美的地方!(6)

                    (没到真冷的时候呢,做作以博一笑耳!)

从图上看,这里该是天山余脉,但对山而言,人永远是藐小的。

那著名的巴里坤草原呢?怎么还没看见?哦,这就是了!

谷地开阔时自然形成了毛绒绒、圆滚滚的牧场,牛马等大牲畜放在它的背景下变成了浓缩的小点点,静静地放大着山地的胸怀。尽管树更苍绿草已泛黄,可那平坦坦的大漫弧草场还是显出无可比拟的大气来,好像站在地球上的我们看到了地球。这里的牲畜真全呵,不光有牛马羊驴骆驼,还有鸡鸭猪狗鹅呢。俯瞰谷地,所有这些动物、包括人家都被微缩成为玩具大小,我觉得像是看沙盘模型——可这确是真的呀!

开车,去最美的地方!(6)

公路出山,天山向远处分去,展开一片片广阔的田野,路边出现了农家院落。麦田已经收割,干黄的麦茬一行行地卧在地里,田地被整齐的杨树林围护着。我们走进麦地,伸展着久坐酸软的肢体,远眺天山。天山头顶着白白的雪,身上披着老老的绿,每一条骨胳筋络粗大分明。远观天山与身在山中又有不同,远山更像山,对人更亲切宽和。在人的潜意识里是把山当作神的,不管多么胆大妄为的人,进到山里也会生出几分敬畏之心。抬眼看那悬耸头上的巨石谁会没有竦惧?再能的人也不敢跟山逞能,所谓征服能动山之一毛?问问登顶珠峰的人,哪个会自诩征服?只有半瓶子醋才会吹嘘的,真人更懂虚怀若谷——畏山、敬山、爱山方能知山。

薄暮进入巴里坤小城。小城有条短短的步行街。街上都是饭店。“古城第一炉”诱惑了我们,天山脚下烤羊串、羊排,巴里坤的夜就不寒冷。当我们走在夜色四合的哈萨克风情园里,尽管小街、水园皆溶于暗处,但仰头一望——啊,天山还含着半个月亮!

开车,去最美的地方!(6)

                 (我不说出来,你看到天山上的半个月亮了吗?)

开车,去最美的地方!(6)

         (在此晚餐,烧烤饮酒也,就在同一条步行街上哦)

 “我跨上天山的骏马,在山冈上放眼眺望,冬不拉不弹过去的悲伤——啊哈嘿......一轮明月照着天山,姑娘们在泉边轻声地歌唱......

“翻过千层岭欸——爬过万道坡,谁见过水晶似的冰山、野马似的雪水河......爬上了萨里尔的高山巅,翘脚儿望着北京城......

“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当我离开她的时候,好像那哈密瓜断了瓜秧,就像那都他尔悬挂在墙上;瓜秧断了哈密瓜依然香甜,琴师回来都她尔还会再响......

....................................

 

这就是天山的旋律,马蹄的节奏和白云悠扬的舒缓时分时合——尽管我们嗓子唦哑,也要唱一唱天山......

 

(向孔庆东老师学习,给大家出道题:有谁知道上述歌曲出自何方、由谁演唱的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