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北京 |
大年初六,我和老弟去“银山塔林”。
老弟和爸曾去过那儿,因天太热只上到半山腰。老弟跟我说那儿不错,值得一看。
过了昌平,经过十三陵,我们行进在山间公路上。我曾有意骑车来此,老弟说这条山路绕了好几座山头,上坡下坡的不适合骑车,而且路窄也不太安全。果然,车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景区门口。
沿路标行去,几座高塔出现眼前。前有五座很高的黄白色的密檐砖塔,南面和居中的三座是十三层檐,北边的两座是七层檐。每座塔前都立有简介牌,它们是埋藏金代高僧的舍利塔。以正中的佛觉禅师塔为基准,西南角的是懿行大师塔,东南角为晦堂佛觉大禅师塔,西北角为圆通禅师塔,东北角为虚静禅师塔。在我们看来,这五座塔除了檐层有别,其它的风格都差不多,跟八里庄那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玲珑塔也有相似之处。
这里是金代创建的法华寺遗址,庙宇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这五座塔。
五塔的后面有两座小塔,跟五塔比起来太矮了,如玩具似的。它们是稍后的元代高僧喇嘛塔,没有了那五座塔的花纹、神像,显得很粗糙。
除了这七座塔集于一处外,在四外的山坡上还零星点缀着一些小的喇嘛塔,以清朝时的居多。所有的塔加在一块儿也就二十座左右吧,怎么也构不成塔林。这与想象中的相距甚远,我还以为得有象少林寺那样规模的塔林呢。那么,“银山塔林”就不太确切了。“银山”好理解,今冬少雪,也就见不出“银”的效果;估计“塔林”不过是为了在取名时对应“银山”而来。后来我们知道,这里的确切叫法是“铁壁银山”,因“山崖黑色,如铁山壁立,加之冬雪如银”而得名。嗯,这还差不多。
“铁壁银山”在京城没什么名儿,可能很多北京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个地儿。这儿与十三陵的直线距离并不远,但隔了几座山头儿,就有了偏僻的意味。今天我们哥俩赶过年来这儿,游人非常稀少,都可以数得过来,估计平时人也多不到哪儿去。
我们在登这座海拔比香山还高的山时并不费力气,所见的景色也乏善可陈,至于它的名气更是比香山远了去了,连十三陵旁边的蟒山也比不过的。沿路有几处正在施工、因冬季而停下来的工程,可见此山也正在努力地开发自身的资源。半山腰上插着一面小红旗,下面是一大块整块儿的、光秃秃的壁立山岩,这就是人造的“京北第一瀑”。当然,此时无水,有水管伪装成树干伸进树丛里,这可能就是瀑布之源泉。快到顶的地方有个很鲜亮的红亭子,梁上吊着一口铜钟,我们还敲了几响。这座新添置的景点名唤“钟楼”,实际上应叫钟亭才对。
山顶只有几平米大,加了锃亮的白钢护栏。从这里看塔林,七座塔的布局十分清楚。四面的山说不上陡峻,但绵延起来望不到尽头。凭方向我们可以感觉到哪儿应是昌平城,哪个山头该是水库边的蟒山。
如果说这里的山景我们看不出“银山”来,那么看见八百年以前的“塔林”也不错,而此山的确也是以塔最为有名。
离开银山塔林前,拍了一张介绍景区的宣传文字,在此录于下面,算是帮着扩大一下影响吧。
银山塔林位于昌平区城北 30公里处,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重点文物景点。
银山因冬去春来,瑞雪纷飞,山岩银装素裹,冰雪层积而得名。又因山崖陡峭,岩壁色黑如铁,称为“铁壁”,合称“银山铁壁”,为明清时期“燕平八景”之一。
山峦的分布,有前、中、后三座山峰。其中中峰“独出云霄”在三峰中最高,海拔达726.81米。
唐朝时,银山已建有华严寺等寺院,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名僧邓隐峰曾在此山修行。辽寿昌年间(1095-1101),满公禅师又在此山创立了宝岩寺,其后通理、通圆、寂照三位禅师又先后在此说法修行。金天会年间(1123-1135年),云门宗名僧佛觉大禅师海慧(?-1145年)来到此山,于天会三年重建庙宇,名大延圣寺,寺有殿宇三重,此后殿宇丹墀之间先后建有埋葬金代名僧舍利的密檐式砖塔五座。
最后再多说几句。
登山的路上,有两个住在山下镇子里的妇女与我们一起到了山顶。别看她们家就住在山脚下,可却是头回爬上这座山。她们的家以种板栗为主,一年收不了多少钱,男人得找些事儿干或进城打工。她们赶年了没事儿,就随身拎着大塑料袋爬爬山,顺便捡些垃圾池里的矿泉水瓶带回去,卖点儿是点儿。哪儿都有穷人,北京也不例外。四望这起伏的山地,对郊游者成了景色,对生活于山里的人,这恰是致富的屏障。
我掂掇了半天,这几行文字放在哪儿都与全文不协调,但这就是生活。我也就任其别别愣愣地搁这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