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的一生-1】大智若愚的老爸

标签:
ttt培训师苏平 |
分类: 生活点滴 |
今天是老爸离世的第四天,昨天写了
今天开始写“老爸的一生”。下面的文字,是我在2015年父亲节时写的。
大智若愚的老爸—写在父亲节的回忆
今天是父亲节,昨晚已经给老爸和公公都打了电话。
今早比平时提前一个小时,5点就醒了,便起床写书。到8点多时,在群里提醒大家给父母打电话后,我的头脑开始过电影,一幕幕都是老爸的影子。
于是,我就记了下来。
01
说起年过七旬的老爸,还真是感慨万分。很多人知道我走南闯北的经历后,都说我很有魄力。
今天我才想起来:这可是老爸的遗传。
40多年前,老爸从兰州来到了有“小江南”之称的汉中后,决定把远在四川老家的妈接过来定居。那时候,一个城市户口非常难得,妈需要先到附近的村子去插队。汉中是个盆地,当时老爸所在的军工厂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出于保密原因,建在了深山里。老爸是作为支援三线建设来到汉中的。
于是,妈一个人,带着相继出生的哥哥、弟弟和我,在农村生活。老爸在厂里上班,每个星期回家一次。妈一个人带着我们三个孩子很艰难,外公就去生产队挣工分,到年底才能分到粮食,作为一家人一年的口粮。不知何故,每年我们家挣的工分,都不够分到粮食。
老爸每月不到40元的工资,要养活我们全家五口。
写到这里,我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画面:
忙碌了一周的老爸,双肩挑着两只木桶,在夜色中,步行3个多小时的山路,往家里赶。
两只木桶里,是老爸在厂里收集了一周的剩菜剩饭,挑回去喂猪。
现在的我,深深体会到当时老爸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但当时的我,却没有关于太多老爸的印象。因为他话不多,每次回到家里,就是拼命地干活。
老爸对外公也很好。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外公便秘,几天无法大便,痛苦万分。是老爸想尽各种办法,最后用镊子一点点地帮助外公减轻了痛苦。
都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老爸言传并不多,绝大多数是身教。不怕吃苦,勤劳善良,是老爸给我最初的启蒙教育。
02
要上学了,我们跟着老爸来到厂里上子弟小学。才从周围的叔叔阿姨口中得知:老爸是厂里的技术能手,优秀的管理人员。
老爸是我们全厂人的骄傲,因为他曾经作为整个航天部的两位代表之一接受毛主席的接见,并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国庆观礼。回来时,厂里比过年还热闹,大家敲锣打鼓夹道欢迎。
老爸是八级钳工,车、洗、刨、磨样样精通。厂里只要别人干不了的活,他都能高效完成。
那时年年都是劳模,家里的奖状厚厚一摞。
作为厂里最大一个车间的车间主任,他代表了最纯粹的共产党员的作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每次发劳保,他坚持给工人发条肥皂,而自己只要半条。理由是:自己干活少,用得也少。车间有人家里有困难,他也处处关心,照顾。
所以,每次看到电视、新闻中的贪官,我都不由地想起了老爸当时的所作所为,心中感慨万千。
03
当重文凭的潮流袭来时,只有高小教育程度的老爸,选择了急流勇退。退下来的老爸,依然是全厂的技术能手,且带出了一位又一位优秀的徒弟。
时间过得很快,今年3月我回家时,妈妈说拿出两个手工编织的小袋子,问我要不要?我问:哪里来的?妈妈说是老爸的徒弟送的。我想到家中,毛线编织的拖鞋,老爸的毛衣,很多都是出自老爸的徒弟。再回想这些徒弟们,周末到我们家来吃饭时的情境,仿佛就在昨天。大家最常说的话就是:苏师傅,星期天我们去你家吃饭吧,最爱喝你们家的鸡汤了。
老爸是我们家的大厨,手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记得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想吃土豆丝面,就是在怀念老爸的味道呢。
那时,我们每天早上都吃面条。我不知为什么,从小就不吃葱。老爸每次都先给我盛出一碗后,再放葱。
记得有一次,老爸去地里干活(为了减轻家里的开销,老爸在房屋附近开辟了自留地,种些蔬菜瓜果),回来晚了。匆忙间忘记单独给我盛出来,我很不高兴,不肯吃。从来没有骂过我的老爸,当时很大声地说:“你吃呀,看能不能把你毒死?”我含着眼泪,夹了一筷子放在嘴里,但并不下咽,一直瞪着眼睛看着老爸。等他一转身,我立刻将嘴里的面条吐了出来。
从那以后,这样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而我,也一直是老爸眼中的小公主。
04
上学时,父母对我们的学习成绩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让我们有了更多与大自然接触的乐趣。
刚好厂里的楼房分完了,我们家住在一栋平房里。老爸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房前屋后种了各种树木花草。
屋后的那片竹林,是我此生爱竹的缘起,高中时画国画,也只临摹郑板桥的竹。门口的桃树,屋前屋后不同品种的葡萄,还有其间点缀的各种花草,都让我欣喜不已。
正是受了老爸的影响,我出来这十几年,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种些花草,与我相伴。
毕业后,我坚持要去广东。别人都问老爸:“你怎么舍得她走呀?老爸说:“硬把她留下来,以后过得不好,他会怨我一辈子的。”这是父母的豁达,让我走上了一条跟他们不同的人生道路。
人们都说:深圳的花花世界,是很容易学坏的。
我的法宝是:做任何决定前,都要想想:如果这样做了,会给父母带来什么影响?
每次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都会回忆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印象最深的是:当我因为坚持量身定做而遭遇生存危机时,父母的话:“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些,都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勇气,让我一步步走到今天。
05
当我通过自己的奋斗,有能力将父母接到深圳去玩时,我看到了父母眼中的自豪。
昨天打电话,我问老爸:“还记得十年前的春节,我们一起去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吗?”
老爸很干脆地说:“记得!我现在还常常看那些照片呢。”听到这里,我突然很惭愧。最近几年给父母拍的照片,都存在电脑中,而没有洗出来。我很自责:太自私了!自己有电脑很方便,而父母却只有这些照片可以慰藉思念。决定将这两年的照片整理一下,发给哥哥,让他洗出来给父母。
记得父母从深圳返回汉中时,我为他们买了机票。妈说:“不行!我坐火车都晕。”哈哈,我知道妈是嫌贵,老爸倒是爽快,直接说:“我们又不赶时间,浪费那个钱干什么?”。
我说:“反正也没坐过,而且也不会太累。如果你们坚持,我就去买火车票,反正机票是特价的,不能退。”在我的威胁之下,父母有生以来,第一次坐了飞机。而回家后,老爸在电话中告诉我:“快得很!真舒服。你妈平时坐车都晕,这次坐飞机精神好得不得了。”
我很开心,为自己的小策略得意了很久。
我到昆山后,2002年就接父母来昆山住了半年,带他们去杭州、上海、周庄。回去后,父母很开心,跟我说:“全厂的人都说我们养了个好女儿”。
06
我在外面的这十几年,一般是两年回一次家。在深圳时,春节实在很难买票。我常常从广州站上30几个小时到西安。那时年轻,也没觉得辛苦。每次都背着一个大包,里面装满了给父母家人和朋友的礼物。
来上海后,回汉中的直达车是凌晨2点左右到汉中。虽然每次都嘱咐父母:“不要接我,你们先休息。反正打车回去也就十几分钟。”可是,每次当我们出现在厂门口时,总是看到父母的身影在冬日的雾气中。
听到我的叫声,老爸总是伸手接过我的行李。我不肯,他会跟我抢。我的眼中,老爸已经头发花白,背有些驼,耳朵也不灵了。但在老爸眼中,他还是那个虎虎生风的小伙子,像个老母鸡一样呵护着我。我跟在后面,一边回答着父母的问话,一边暗自伤感。
老爸做了几十年面条,很拿手。但05年 第一次带先生回家时,先生悄悄跟我说:“老爸做的面条好咸。”我说:“他现在味觉有些不灵了,你别说哦”
现在,老爸依然是家里的大厨。妈在电话中常说:“人家都说我是个福老太太,有个孝顺的女儿,老头子又这么能干,买菜做饭都包了。”我就说:“是啊!你们年轻的时候都吃了不少苦,现在我们都长大了,该享福了。”
昨天我跟妈说:“明天是父亲节,做点好吃的给老爸。”
妈说:“你们工作这么忙,连这个也记得。我们现在不记星期几,不记节假日,什么都不记了。”
我说:“没关系的,你用不着记。我记得就行了。”
人们常说:心有灵犀。每次我打电话回去,妈第一句话就说:“我和你爸都说,肯定是你的电话。”
其实,年迈的父母没有太多奢望,就是希望儿女们能够记得他们。所以,尽管老爸每次都说:“没啥可说的,别浪费电话费了。”我还是喜欢跟他们聊聊家常,跟妈说说天气,说说哥哥弟弟,跟老爸说说钓鱼,说说我写书的进度……能够感觉到,他们都很开心,我也很欣慰。
老爸的耳朵不太好,有时说话需要很大声,奇怪的是:有时我们很小声,他却能够听到。问及原因,老爸回答:“该听到的就听到,不该听到的就不听。”这是因为这样,老爸总是说:“吃点小亏有什么关系?”来化解别人的不平,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而我,则钦佩老爸的大智若愚。
回想这些年来的历程,才发现:父母和家,不仅仅是爱的港湾,更是我的加油站。
不太过洋节的我,今天要感谢西方这个特别的节日,让我有机会写下这篇文章,以此感谢父母不仅给了我身躯,也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成为我人生中一盏明灯。
万语千言,只化做一句:祝天下的父母们:幸福快乐!健康如意!
7年后的今天,再看这些文字,回忆起老爸的点点滴滴,又有了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感谢老爸留给我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