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共识工作坊”流程图 --《团队引导工作坊》5-3-1作业(三)

(2015-08-06 16:15:56)
标签:

培训师苏平

引导技术

共识工作坊

团队引导

分类: 培训师修炼
“共识工作坊”流程图 <wbr>--《团队引导工作坊》5-3-1作业(三)

     2015.6.23-26,到东营胜利职业学院参加了ICA副主席杰拉德老师的《团队引导工作坊》,非常受益。
按照惯例,我制定了下面的 5-3-1作业。


真实姓名:苏平

收获和感悟:

4天的时间里,重温了ORID和共识工作坊,学习了行动计划制定的八个步骤。在学习工具的同时,感受到了杰拉德老师结构化的课程设计、中立客观的态度和处事;在小组演练的过程中,觉察到了自己的盲点和不足,重新认识了引导的框架。收获非常大,感谢杰拉德老师的引领,也感谢包文静老师和张玉珍院长提供的这次机会。


2015.6.23-6.26《团队引导工作坊》“5-3-1计划表”

课程

名称

5项收获

3项运用

1项行动

团队引导工作坊

1、引导的框架:纵向流程与横向的团队能量

1、引导的框架:纵向流程与横向的团队能量

1、引导的框架:纵向流程与横向的团队能量

2、引导最好的工具是自己

B N MM I:存在(Be ing )觉察(Notice

理解( Make Meaning)干预(Intervene

2、引导最好的工具是自己

B N MM I:存在(Be ing )觉察(Notice)理解( Make Meaning)干预(Intervene

 

3、共识工作坊分组前的配对

3、共识工作坊分组前的配对

 

4、行动计划中的胜利图景和工作历中的胜利

 

 

5、授课流程:展示-讲解-练习

 

 

 

行动计划表

课程

名称

行动

项目

计划具体内容

开始

时间

检查人

追踪情况

备注

团队

引导

工作坊

引导的框架:

同时管理纵向流程与横向的团队能量

1、用思维导图整理四天课程中杰拉德老师的授课流程

2、回顾流程中杰拉德老师如何管理团队能量的?分享给学习伙伴王月娥老师

3、梳理出共识工作坊的流程图和注意事项

4、整理出行动计划工作坊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并对照之前的运用

5、两个月内进行两次线下引导工具运用活动

6、每两周一篇引导技术运用或思考的博文

 

 2015.7.27-8.3

  2015.8.3-8.6

 

 2015.8.6-7


2015.8.8-8.9

 

2015.8.9-10.9

 

2015.8.2-10.2

 

自己

 

 

王月娥

老师

 1、《团队引导工作坊》流程梳理

2、已完成并分享 

3、本文

 


下面是:
“共识工作坊”流程图 --《团队引导工作坊》5-3-1作业(三)

      之前在运用共识工作坊时,我比较困扰的是:如何根据直觉分组?怎样确定最佳命名最佳?通过7.25的学习和演练,我找到了对策。为此,我将“共识工作坊”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重新的梳理。
      虽然大家都认为 “共识工作坊”一个有5个步骤,我之前也一直这样认为。但这次的学习和体验后,我会很坚定地认为:“共识工作坊”包括6个步骤:准备、情境、头脑风暴、分组、命名、决定。     区别在于,我将“准备”也列入了其中了。下面我们来拆解每一个步骤,就知道原因所在了。
 
  
 一、准备
        准备环节的目的是:澄清工作坊的意图,我个人认为这是工作坊成败的关键。无论引导者来自专业的架构还是企业内部,需求方提出这个工作坊,背后都有原因,需要深挖。
      “共识工作坊”流程图 <wbr>--《团队引导工作坊》5-3-1作业(三)


1、工作坊的问题
“共识工作坊”是针对某个主题,通过集体综合思考的过程,来达成共识的途径。一切都是围绕着工作坊的主题展开的。那么,什么是工作坊的主题呢?我的理解就是需求方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例如,一个需求方提出,要做一个团队凝聚力的共识工作坊。看到这个主题,可能会让人无从下手。我们需要跟需求方确认问题并细化主题,可能方问题有:
(1)目前团队在凝聚力方面,有哪些让你觉得可以改善的方面呢?
(2)如果不做这个工作坊,团队会处于什么状态?
(3)如果工作坊非常成功,您希望看到些什么?
(4)您怎么知道这次工作坊达到目的了?(可根据上一个问题来选择是否继续问)
通过上面的几个问题,可以了解到:团队的现状--问题(2)、差距—问题(1)、目标—问题(3)、评估指标—问题(4).将这几个问题整合起来,就能得到一个符合SMART原则的主题了。这样做的好处有:
1)明确目标
通过了解工作坊的背景,明确目标,对产出有清晰的认识。
2)以终为始
   根据主题确定理性目标,评估参与者的现状和需求者的期待确定体验目标,后面的5个步骤,均围绕着理性目标和体验目标进行,确保了有效的产出。

2、理性目标
   理性目标,是对工作坊问题的细化,通常具体到:完成一份行为清单,确定一份计划初稿,找到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等。例如,针对一个 “如何确保2016年的年度培训计划符合企业和部门的需求?”问题,关注的是计划中课程与培训需求的匹配度,而关键在于需求的挖掘,理性目标就可以是:找到挖掘培训需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体验目标
   体验目标是工作坊的氛围和基调,包括两个方面:
(1)团队需要体验的情绪和感受,如:兴奋、冷静、庆祝、信心等。
(2)引导师希望在团队发生的情况,如:更深入的观点,独特的创意、新的发现等。
不少伙伴反馈:不知道如何确定体验目标。我自己的经验是先从参与者的基本信息切入,评估他们对于完成工作坊问题的情绪状态,来确定体验目标。例如,同样是“如何确保2016年的年度培训计划符合企业和部门的需求?”
如果参与者是经验丰富的HR团队,且他们最近两年对年度培训的重视度不够,则体验目标可以确定为:让团队认识到培训需求的重要性;如果参与者是大多数为新手的HR团队,且他们觉得困难很大,则体验目标可以确定为:让团队树立信心。

二、情境

       情境的目的是:设定全体参与的基调、明确任务、介绍工作坊会怎样进行。包括下面四个步骤
            “共识工作坊”流程图 <wbr>--《团队引导工作坊》5-3-1作业(三)

            如果说步骤一准备是关于引导者的准备,那么步骤二情境,就是关于参与者的准备。具体表现如下:

1、陈述工作坊的目标
   明确、清晰的目标,本身对参与者就是一种激励。同时也让参加者知道最终需要达成的结果是什么?让目标作为后续步骤的指引。

2、澄清工作坊的问题
     没有错误的答案,只有错误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给出了一个模糊的问题,却希望得到一个具体的结果。或者认为参与者应该清楚问题所在,就将问题一带而过,结果发现大家对问题本身的理解不同,导致在头脑风暴和后续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了多个焦点,影响到了最终的产出。正确的做法是:将工作坊的问题张贴在房间的前面,询问参与者是否理解?若有需要,可以请大家讨论后对问题做些修正。

3、解释流程和时间安排
     有些伙伴为了保持神秘,不提前告知流程和时间安排,这样可能会让参与者产生焦虑,甚至烦躁。这是我们伴随面对未知的恐惧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因为这让我们缺乏安全感。解释流程时,可以将所有的步骤分为几个模块来简单说明,例如:个人头脑风暴;小组分享…… 

4、主题交流
   在情境的最后环节,可以针对工作坊的问题,进行一个简短的焦点讨论,作为热身。运用ORID四个问题,就可以轻松达到目的。

三、头脑风暴
         步骤三头脑风暴的目的:快速列出想法和问题,让所有人都参与贡献想法、提取团队最好的初步思考。包括:个人头脑风暴、小组选择想法和提交第一轮卡片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目的和要求均不同。
 
“共识工作坊”流程图 <wbr>--《团队引导工作坊》5-3-1作业(三)

1、个人头脑风暴
      个人头脑风暴是共识工作坊的基础,也是促进人人参与和贡献的方式之一。在个人头脑风暴期间,要求参与者安静思考,快速列出自己想到的观点或想法。完成后,从中选出规定数量的重要想法。

2、小组选择想法
      接下来在2-5人组成的小组中,讨论这些想法,并筛选出要求的想法,将这些想法写在卡片上。引导师需要事先准备卡片的书写范例,如:大字体正、6-14个字、一张卡上一个想法。请各小组按照这个要求来写卡片。每个小组要写的卡片数量,取决于参与者的人数和分组。最理想的是全体最后收集到35-45张卡片。

3、提交第一轮卡片
      请每个小组选择最想分享的卡片,第一轮需要收集到12-15张,每个小组在第一轮提交的具体卡片数量,可根据参与者人数和分组来确定。收集到卡片后,将卡片随意张贴在墙上并逐一读出内容。此时,引导师要保存客观、包容的态度,说明没有错误的答案,并询问是否有不清楚的地方?若有,请卡片的原创人来做出解释,避免猜测或判断。

四、分组
        步骤四分组的目的:推动团队的直觉、发现共识点、形成新的关系、揭示在哪里需要新的数据。包括下面四个环节:卡片配对、收集第二轮卡片,给每个群组做标签,收集其余卡片。
“共识工作坊”流程图 <wbr>--《团队引导工作坊》5-3-1作业(三)

        在分组这个步骤中,之前我比较困惑的问题:如何根据直觉分组?可通过配对的方式来解决。针对众多散乱的卡片,也快速分组的确是件头疼的事情。通过先两两配对的方式,降低了分组的难度。同时,为什么会将某张卡片放在同一组,可以考虑:背后的意图、行动、成就是否一致?引导师可以提问:“这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小组在做什么?”、“这个小组与前面有什么不同?”
之前我不理解做标签的目的,觉得有点多余。这次我体会到了通过标签的方式,是帮助各个小组快速分组的一个有效方式。在分组结束后,不急于进行下一步,而是停下来,询问大家是否还有需要补充的想法?这也是我这次学习的一个收获。

五、命名
        步骤五命名,目的是:引导深入的对话以澄清团队共识、扩展个人最初的视角、催化对最终产出的拥有感。

“共识工作坊”流程图 <wbr>--《团队引导工作坊》5-3-1作业(三)

之前在“命名”这个环节,大家对于什么样的命名更适合这个问题,一直比较困惑。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了下面的两个收获:
1、提问
   通过提问来引发参与者思考,例如:我们可以用哪4-6个字来描述这组的所有卡片?这些卡片能反映出我们什么样的观点?

2、回到目标
   这个命名是否能概括这组的观点并回应工作坊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纠结在命名本身,忘记了命名的目的是什么?提醒大家回到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更有助于得到针对目标的共识。
在进行命名时,先从卡片最大的一组开始,在完成一组后,就可以将相应的标签拿掉。

六、决定
     步骤六决定的目的是:确定并拥有共识、识别共识的层面和涵义、清楚知道下一步。这个步骤可以运用ORID来进行,具体流程见下图:

“共识工作坊”流程图 <wbr>--《团队引导工作坊》5-3-1作业(三)


 七、工作坊结束时可选的跟进步骤
         在共识工作坊 “命名”步骤中,产生了几组命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命名。主要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1、事实陈述
        1)撰写句子
             例如,要做使命陈述,可以请每个小组,根据命名,为每一列写一个句子,然后将这些句子,组成最终的使命陈述。
        2)撰写段落
             根据每组的信息提供段落大意,每一列请一个小组来写一段话。
        3)用作目录
              若有适合的导言和结论,工作坊各列可以作为研究或报告的目录。每列的卡片可以用来开始一章的写作。哈哈,其实这就是我自己写书的思路呢。补充一点,对于课程开发而言,可能每列的命名,就是我们的课程大纲。在2013.12.1苏州的线下活动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839f70101dn3e.html 中,我们就针对培训现场授课技巧的问题进行了共创,最终每个小组产出了一个TTT的微课程。
        

“共识工作坊”流程图 <wbr>--《团队引导工作坊》5-3-1作业(三)   
     

 “共识工作坊”流程图 <wbr>--《团队引导工作坊》5-3-1作业(三)


 2、准备行动
    1)优先排序各列
          在工作坊的决定步骤中,用焦点讨论法,与参与者讨论各列的优先顺序,并进行排序。
   2) 设立特别小组或委员会
         通常我们会针对工作坊的问题成立项目委员会,这样的结果是:可能最终的行动只跟这几位成员有关,其他参与者会觉得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这里分享的是针对每组命名设立小的委员会或特别小组,通过让邀请更多参与者加入,获得更多人的参与和投入。
      3)就一些列开展共识工作坊或行动计划
           如果本次的共识工作坊主题比较大,最终得到的每列范畴也比较广,就可以根据情况和需要,针对各列继续进行共识工作坊,或者指定行动计划。

3、展示观点的图像
   1)创建清晰的白板纸说明
      发动参与者讨论各列将的关系,然后将这些关系呈现在白板纸上。
   2)用画图或图表来说明共识
      用头脑风暴得到一列图形图像(如几何图形、物体等),并将每组命名绘制在一个图形上。
      例如,2014.12月在上海的共识工作坊中,我们针对“做些什么努力能让自己成为沟通高手”进行群策群力,最后每个小组讨论绘制了一张图,来说明共识。
    
“共识工作坊”流程图 <wbr>--《团队引导工作坊》5-3-1作业(三)


   3)创造一首歌或诗
       用各列的命名或重要词语,变成押韵的短句或其他形式,加上曲调创造成一首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