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暖场设计
7.21刚发报名贴,只有知秋和苯秧两位老师确定要参加,他们两位不认识。加上这是中国培训师沙龙在东营的第一次线下活动,我首先确定了暖场的目的:帮助大家快速认识的同时,活跃气氛,为后面的ORID分享做好铺垫。
为此,我设计了画小动物猜主人的暖场游戏。当初的思路是:
暖场:画小动物
一对一采访:从画到名字,记录对方一共问了几个问题?
流程:1、看到纸上画的是什么?
2、猜猜对方的名字
3、揭秘
提问:
1、问了几个问题? 2、分别是什么? 3、心情如何?
启示:
1、姓名是O,客观性问题
2、画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我们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相,是自己的演绎
3、刚才的活动,对自己以后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启发?
在现场操作时,做了些改动,下面会详细分享。
3、ORID解读卡片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产出ORID在培训四个情境中的运用拼图,前提是大家对于ORID的理解。所以,我特别安排了
ORID解读环节,并提前准备好了下面的卡片。
最初的设计是我来做ORID的解读,7.25得知有几位参加《团队引导工作坊》的同学要参加7.26晚上的活动,且ORID正是课程中所学的内容。于是,我将ORID四张卡片分配给了四位同学,请他们来解读。
4、漫游挂图
因不知道谁会参加活动,大家对ORID的理解到什么程度?除了通过”入场调查表“进行初步的信息了解外,我还设计两位漫游挂图的方式。对我而言,是对参加者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对参加者而言,无论了解程度如何都可从中获益。
我提炼了平时大家在运用ORID中的三个主要问题:客观性问题怎么问?如何区分R和I的问题?怎么问反映性问题?
针对这三个问题,我设计了下面的三个挂图问题:
(1)我认为“客观性问题”是指?
(2)关于人的心情、情绪、感受的词,我想到了?
(3)我对本次活动的看法或期待是?
5、ORID运用拼图
因时间有限,为了完成四个情境的最终成果,我设计了拼图学习的方法,将参加者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讨论ORID在其中一个情境的运用,最后汇总到下面的总表中。
下面是苯秧老师提前准备的表格:
6、准备表
下面是我为本次分享做的分享准备表,从时间线、内容线、引导工具线、输出成果线和资源线五个方面来进行。
7、设备、资料点检表
根据上面准备表中的”资源线“,我汇总了下面的”培训设备、资料点检表“,提供给活动组织者苯秧老师,请他安排人员提前准备。
二、活动现场
1、键盘签到
这是我原创的一种活动签到方式,详见:《培训引导中的发散和收拢策略》主题活动分享记录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839f70102vg9h.html
。
这次的键盘签到,配合暖场活动,请大家画一个能代表自己的小动物,要求不能写自己的名字。因时间有限,为了暖场环节的快速完成,我用颜色做了区分(男士用蓝色即时贴,女士用粉色即时贴),降低难度。大家画好后,统一交个我来张贴。

2、入场调查表
完成签到后,请大家填写“入场调查表”
3、暖场:找主人
明规则:每个人去签到墙上选择一张即时贴,通过提问找到主人。要求被提问者,不得直接回答:”是“。于是,大家拿到即时贴后,有人站在旁边默默观察,有人急着找人询问,有人在左顾右盼......
这个过程中,有人很顺利,有人很曲折,有人到结束也没有找到主人,直叹:此人太狡猾
最后请大家做了自我介绍,请大家将手中简笔画的主人姓名写在即时贴上,重新张贴到粘贴墙。这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有位老师抱怨同事写错了自己的名字,这位同事坦言:同事多年,一直是这样写的
当然,暖场的目的不是找人,而是为了后面的ORID做铺垫。于是,暖场结束后,我提出几个问题,带着大家进行回顾:
1)刚才发生了什么?
大家轮流分享了自己在刚才的过程中,做了些什么?遇到了什么样的人和事?
2)从上一轮的分享中,有哪些问题导致我们找到了主人?
大家回忆:
(1)这匹马是谁画的?--主人想:我画画这么差,也有人能看出来是马?太难得了,就承认了吧
(2)你喜欢这个老虎吗?--主人说:“我女儿喜欢”
(3)这只猫画得真好,是谁画的呀?--主人极力掩饰内心的喜悦,但表情出卖了自己
(4)这是谁画的猫?---主人说:“明明是兔子”(哈哈,不打自招了)
3)能引导我们找到主人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大家讨论后提出:这些问题都能引起大家的心情和感受,而这些情绪和感受,直接导致了我们的言行。
4、漫游挂图
有了暖场的铺垫后,我请大家分为三个小组,依序汇集到三张挂图前面,交流和分享自己对三个问题的理解。所有小组都完成后,我请大家逛画廊,再来看看三张挂图上,其他小组都增加了什么内容?

最后,我带着大家,依序交流对每张挂图的看法。
关于O客观性问题,看似最容易理解的问题,大家发现:好像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
经过讨论后,我们达成个共识:客观性问题,得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数据和资料,是不带个人主观想法的客观存在。我还举了两个例子:
(1)冷和热
两位老师一个说冷,一个说热。这些都是自己的主观判断,我会去看空调的温度,是27度。那么,这个27度就是客观存在的。
(2)电脑
客观性问题得到的答案,就像电脑给出的信息。例如,电脑不会说我的工作量很大,只会提供出本周自己的工作计划,以及各种计划的项目和耗时合计。要想判断自己是否做出了分析判断,可以问问自己:电脑会这么说吗?
客观性问题,就是六顶思考帽中的白帽。
--------------------------
平时我们在运用ORID提问时,问到心情、情绪和感受时,大家通常会进行原因分析,直接跳到I(诠释)层面。为此,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请大家写出关于人的心情、情绪、感受的词。
看到这张挂图的成果时,我很意外!没想到大家能够想到这么多的词汇。有趣的是,当我们来到这张挂图前,问大家:“看到这些内容,您有什么感受”时,大家马上说到了:复杂。而且,有人立刻提出,将“复杂”也增加上去
看来,我们的感情的确是很丰富的:)
当我们走到这张挂图前,我做了说明:
“熟练运用于ORID”这点,今天的活动无法实现,因为这需要大量的实战演练。其他几个期待,通过前面的过程,大家反馈:均已达到。我笑着说:“那么,截止到现在,今天的分享就结束了

”
这就是引导的魅力所在呢。
5、解读ORID
有了上面两个环节的铺垫,就引出了下面的解读ORID。我得知有几位参加《团队引导工作坊》的同学要参加7.26的活动后,就果断沟通,请四位同学分别分享ORID四个层面。其中,负责D部分的王静老师说:自己一晚上都没有睡好觉。事实证明,她是值得的。因为昨天王老师在山东群里说:自己上了4天的课程,都没有7.26晚上2分钟的体验深。我问及原因,王老师回答:“因为这个课程以前听过知道这样的一个程序。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我而言orid只是一个流程,每一个不同问题和情绪会把我们引向不同的地方。但是26号我们的线下活动我分享的时候,您用那半杯水的问题展示给了我好大的震动。这两天我一直在想
我们用这个技术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应该叫做“不忘初衷”就是要能够把D层面上的出来的东西引向我们设计的目标”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ORID的解读环节
1)O客观性问题
王月娥为大家分享“客观性问题”。大家谈到了:客观性问题该如何问呢?该问得模糊,还是具体?
结合漫游挂图上大家分享的信息,我们反推:要想问出方式的事实,也就是情境,可以问模糊的问题,如:刚才发生了什么?也可以问4W1H(人物、时间、地点、事情、言行等);如果是了解数据、资料,可以更具体,例如:室温多少度?销售额是多少?......
O的问题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全相。因为这就像盲人摸象,我们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是被我们ORID后的世界,而非世界的真相。通过每个人对O的回顾,帮助我们摸到了完整的大象。
2)反映性问题
李光辉老师为大家分享了“反映性问题”。大家提到了下面几个问题:
(1)反映性问题是否应该快速进行?通过对暖场环节找主人的回顾,我们发现:情绪和感受(反映层面)直接引发思考和行动。尤其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反映性的层面虽然很少外显,但对我们的言行影响极大,不建议快速进行。
(2)反映性问题应该问几个合适?通常情况下,反映性问题会问:正反两个方面的感受或情绪,若有必要,再问一个跟工作相关的联想。问几个合适,需要根据我们的目标来确定。
(3)如何避免提出R的问题,得到I的回答?一方面避免在问题中提到“感受”一词,因为很多人看到这个词,就会谈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可以直接问:“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刚才的心情,会是什么?”另一方面,可以直接选择漫游挂图中表达心情、情绪和感受的词来提问,如:“这个活动中,哪个环节让您感觉惊喜的是什么?”“这个活动中让您感觉到困扰的是什么环节?”
3)诠释性问题
秦波老师为大家分享“诠释性问题”。大家提到了下面几个问题:
(1)诠释性问题应该如何提问?我们平时在培训中,做完活动/看完视频/讲完故事时,一般会问“这对你有什么启发?”这就是典型的诠释性问题。诠释性问题,是关于意义、目的、重要性、思考各种可能和各种选择的。我们可以根据最终目的,来确定如何提问。
(2)是否应该一直问“为什么”?不建议这样做。在引导过程中,可以将“为什么”换一个说法。例如:“你为什么会这样说?”可以调整为:“你这样说,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例如:”你为什么觉得这件事很重要?“,可以调整为:”你觉得这件事很重要的原因是?“
4)决定性问题
王静老师为大家分享”决定性问题“。大家提到:
(1)决定性问题引导出来的结果是如何产生的?
这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根据目标精心设计出来的。其中,诠释性问题是 ORID中的关键转折点,为决定性问题做铺垫。
(2)决定性问题会有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吗?会的,这需要以终为始来设计问题,将参与者引导到我们想去的目标。我指着桌子上的半瓶水,做了示范。
背景: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现场,我利用半瓶水做道具,进行下面的提问:
O: 当您看到这个瓶子时,注意到了什么?--参与者一般会回答:有半瓶水
R:
当您发现瓶子里有半瓶水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会是什么?--可能会有高兴、失望等。
I:
如果这个瓶子就是自己,这半瓶水可能是什么?--参与者可能会回答:自己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已经拥有的东西。
那瓶子上端空着的地方,又是什么呢?---可能回答:是自己欠缺的
如果我们希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可以做些什么呢?--可能的回答:提升自己欠缺的部分
D: 若今天开始有一项提升自己的行动,会是什么?
通过上面的示范,大家认识到了:无论O还是R,都会有各种可能。我们需要以终为始,从目标来思考,需要提出什么样的I问题,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D。这是一个渠成水到的过程:问题的设计是在修渠,学员的思路和想法是水。只有当我们精心设计好了渠的走向,才能引导学员主动来到目的地。引导的结果是设计出来的。
6、ORID运用拼图
在深入了解了ORID后,我请大家自行分为4个小组,各自认领一个ORID在培训中运用的情境:培训需求调研、培训开场、培训互动、培训结尾。
于是,大家展开了热烈讨论

下面是最终的产出:
因时间关系,我请来不及设计案例的小组,回去作为5-3-1作业来完成。
我跟大家一起站在 这个拼图前面,一个情境来讨论,针对每个项目进行分享。最终得到的拼图结果如下:
-----------------------
感谢本次活动的组织者苯秧老师、场地提供的王静老师,还有签到墙绘制的贝贝老师,以及各位积极参与,分享智慧的老师们,期待大家运用后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