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地王”如何终结?
文/吴其伦 发于2月24日中国房地产报《楼市伦语》专栏
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网站2月17日晚挂出的通告称,北京市西城区华嘉胡同0110-633地块C2商业金融用地、0110-634地块R2二类居住用地挂牌出让活动因故暂停。由于该地块位置绝佳,业内普遍预计其楼面价将超过8万元/平方米,并成为新的全国单价“地王”。
何故暂停出让?笔者看来,原因不外有三。一是两会召开在即,北京市府担心土地出让成交价格过高,引起高层不满;二是北京去年房价涨幅惊人,若再出“地王”,将在很大程度上助推民众房价上涨预期;三是此地块的出让有违2011年3月份北京公布的《2011-2015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关于北京三环路以内原则上不再新增供应住宅用地和大型公建用地的规定。
那么,此地块是否还会被推出并称“王”?答案几乎是肯定的。因为“地王”的产生将给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带来诸多好处:一是地方政府不仅可以靠“地王”获取高额土地出让金,还可以靠“地王”获取高额税收,更可以靠“地王”创造高额的GDP;二是“地王”不断刷新土地价格,为开发商维护高房价提供了足够的理由;三是开发商靠“地王”赚足了媒体及公众的关注,广告价值巨大;四是开发商可以利用“地王”项目进行融资,可以最大限度的变现;五是“地王”项目被人为地贴上了顶级品质的标签,利于该项目的销售。
地方政府热衷造“地王”,开发商热衷抢“地王”,媒体热衷追捧“地王”,民众热衷谈论“地王”。可以说,“地王”已经成为我国楼市“雾霾”。此“霾”影响非常恶劣,具体体现为,一是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二是将产生示范效应,激发地方政府的卖地激情;三是推高地价和房价。
那么,楼市“地王”如何终结?笔者以为,须从如下方面努力:一是中央尽快出台措施加大保障房及自住型商品房的供应,改变民众对于房价的上涨预期;二是地方政府出台措施改变现行供地策略,采取中小地块供应、配建自住型商品房结合的模式,杜绝总价及单价“地王”的诞生;三是出台措施提高高端房地产项目资本金比例,并规范房地产项目融资,遏制开发商抢“地王”的冲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