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陪你去看流星雨

(2006-08-15 11:20:37)
分类: 流年备忘
陪你去看流星雨
小妹传来几张长沙新居的相片。父母从邵阳跑上跑下搞了好几个月装修,应很快就能入住。板楼,西边可以望见岳麓山的,东边也看得见湘江水。曾经就读的大学,恰好在山的那一边。倘若把上面这幅照片的底片翻转过来冲洗,麓山的轮廓,就是我在七年的时光里每日眼中凝固的景象。山巅的电视塔没有远处看上去那么雄伟,在一个斜坡的终止处,也常常是冬季爬山比赛的终点。记忆里,那许多熟悉的面孔穿过乱草丛生的山岗和陡峭的山梯,怀抱着懵懂的热情,气喘吁吁,大汗淋漓。2001年11月19日,因为传说中五百年一遇的“流星雨”,数不清的大学生从四面八方攀上麓山的高处,围坐,仰头,守候沉寂的夜空。为了避寒,有的恋人还点燃了摇曳的烛火。这是真正的“追星族”。当接踵不息的流星如约而至划过凌晨的天幕,瞬时,年轻的欢呼像波浪一样在山峦里翻滚不息。那正是我在“望妹坡”新研楼里为考博而苦读的岁月,沸腾的星空曾给了我澎湃的想象。如果自己孜孜不倦构思的那个长篇当真动笔的话,记忆里的那一幕盛景,也许是别无选择的序章。
近几日,埋头于两篇论文的修订。其一,《湖南社会科学》戴主编来信,建议我将寄去的两篇论文(同一论题,分上、下章)合一。篇幅的缩减,带来的是结构、体例和观点表述方式的调整。这是一种“硬性”的妥协。看似容易,操作起来苦不堪言。其二,关于严歌苓《第九个寡妇》的文章,《南方文坛》张燕玲女士就近期小说历史叙事中历史性的消解和历史感的“坍塌”提出了若干意见,细细一想,颇是精辟。从余华的《兄弟》到莫言的《生死疲劳》,也包括这一部被自己盛赞的《第九个寡妇》,“历史”事实上不在场,“历史”的悲剧性内涵已不同程度被叙述本身的快感所淹没——这的确不是一个可以随便忽略的问题,不管对作家还是评论者而言。这样一种“妥协”,在我看来,自有充实的喜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