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04年夏天策划《流金岁月·相聚》的整体改版后,很长一段时间投入无休止的忙碌,没有亲近过西土城路、电影学院隔壁那栋楼房了。昨下午正在家看日剧《unfair》,接到潘奕霖兄电话,也就急匆匆从东往北奔,去策划会串了串场。栏目组在大屯第五大道辟出了一个“独立”空间,会议室、办公室、编辑机房、休息室、厨房一应俱全,墙壁上贴满了老电影海报,既有小家之暖意,又弥漫着临时战场之烽烟。编导显然又换了一茬,年轻、热情而富有创造力,铆足了劲,要用青春的汗滴来温润自己的梦想——无论对中国电影怀有旧梦还是新梦,在这里多少是可以遂愿的。听杨开主编介绍,《流金岁月》改版后,收视率如今在六套品牌栏目里长期稳定在二、三位左右,而且,播出时间调整到周二后可以贴片了(节目和电影无法实现捆绑,也就无法唤起观众的即时情感效应,这一度是栏目发展的瓶颈)。都是令人振奋的消息。回想两年前,《流金岁月》举步维艰之际,潘主持为坚守阵地还是出国深造犹豫不决的情形,禁不住要为老兄最后的选择喝彩了。虽然疏远《流金岁月》已久,但每次看到一拨拨电影人在荧屏上的相聚场景,心底总会涌出油然的亲切。热火朝天的改版策划仍旧在目。和如今远走他乡的“铁笔”搭档江峰联手打造的那份策划案,洋洋洒洒、激扬飞越,留下来无法忘却的记忆。对于这个散发着独特温情气息的电视栏目,我依然守候着她的成长,也愿意接受她的召唤。
这次的策划似有点“救火”的性质。而且,到现场,才知道“外来客”居然只有我一个。毫无准备,只能是姑妄言之。这次面对的选题,是三部60年代初的老电影《洪湖赤卫队》、《林海雪原》、《革命家庭》。程式化操作本是栏目运营的目标,可规范的程式一旦形成,节目自身的创新空间也会无形中收到挤压。这是无法回避的悖论。《流金岁月》的品牌度业已树立,节目形态也渐趋成熟,可“上层”依然不依不饶地提出“创新”的要求。“创新”,多么清晰又多么模糊的标准。讲电影史的大道理当然只能瞎添乱(栏目组的成员,个个都堪称中国电影通,对老电影的熟悉程度令人吃惊),一切必须落实到细部的操作层面。这样的情形下,我知道:自己被期望的身份一定不是那些摇头晃脑、拽大词、善于“高屋建瓴”的“学者专家”,而是实实在在的一名电视工作者,从自己的“陌生”角度,提供一些务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我从不认为这削弱了所谓经院派的话语权威,反而长期以来乐此而不疲。这几期节目播出前,会把时间在这里公布,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捧个场。将近半个世纪已经过去,幸运的是,三部电影的一号主角都还健在(《林》的杨子荣、《洪》的韩英、《革》的周莲)。看看沧桑年月留给人生的印痕吧。他们的形象和歌声,曾那样深远地塑造过一代人的心灵,以及青春的情怀和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