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还是章子,这是一个问题?

(2006-05-12 08:59:08)
分类: 流年备忘
孔子还是章子,这是一个问题?     孔子还是章子,这是一个问题?
 
前几日从安徽往北京赶,途中路过曲阜。看着高速公路上孔府、孔庙、孔林“三孔”路牌,直为自己居然没时间去给老夫子鞠上几躬而懊恼。过“孔门”而不入,可谓天下读书人之笑柄。大约就在同一时间,北京有人也想起了孔子,此公同一时间想起的还有章子;据媒体得出的结论是——“一个章子怡胜过万本孔子”。而把孔子和章子扯到一块说事的人,名曰张颐武。
 
这样的消息,让人“无语”,也令人很无奈。就是随便扯来一个超女的粉丝,她都一定会为这个命题的提出顿觉“毛骨悚然”。苛刻一点说,哪怕是一个思维能力完全退化的非完整意义上的文盲,都会在第一时间把嘴角扯到一边,发出下意识的嘲笑。所以说,成千上万把屎盆子不由分说往张教授头上猛砸的人们,你们都是地地道道的文化人,并大可引此为豪。
 
就是前天,我还在课堂上即兴谈到了传媒的“话语阳谋”和“叙述圈套”。这样一个资讯泛滥的年代,如果我们还想葆有清醒的价值立场和思维判断,当务之急就是学会衡量和判定信息的真伪与“善恶”。其实,作出这样的判断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往往只需要一些简单的逻辑和起码的常识。哪怕是用脚趾来稍作分析,我们也可以明白:所谓孔子不如章子,这完全是阉除了上下文的断章取义,论证的过程、论证的逻辑起点统统被不怀好意地省略掉了,剩下一个张牙舞爪的观点孤魂野鬼似地树在批斗会场的中央——“一二三,开骂!”
 
这么说来,滔天的口水和谩骂,和张教授实在没有太大的关系了。大伙儿一边津津有味看着《2046》里章子怡饰演风情万种的荡妇,一边摁下遥控器上的暂停键,抿一口咖啡,然后微笑着登录网站的论坛,往张教授的坛子里灌几桶秽物。
 
燕园张颐武教授,交道打过好几次,也算半个熟人了。读大学时知道他,是因为闻名遐迩的“马桥事件”,那时我曾是校友韩少功的支持者,曾撰文对“张王”进行过不无激烈的“抨击”。后来到北京和张教授见了面,才知道:这位一天到晚在文章里“后殖民”、“后现代”的不苟言笑的中国“后学”发起人,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戾气”,反而是一个敦厚而可爱的学者,且有着浓厚的“草根”情怀。看着他和善慈祥的面容,我甚至怀疑——这是当年那个以莫须有的名义对韩少功发难的张颐武吗?
 
左思右想,后来得出一个结论。人的话语表述(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一旦陷入某种形式快感之后,便会不由自主地违背其本性和初衷。当年的马桥事件如是,今天的孔章事件恐怕也是这样——对素喜巧舌翻飞、口水滔滔如江水不绝的张教授来说,他提出的观点固然值得商榷和思索,但错不该选用了如此“诱人太甚”的表述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大不该把孔子和章子怡这两个词语进行了随机组合。大家才懒得去追究什么填补“文化赤字”、输出中国文化的宏伟动机呢,总之一句话,只要您老把这两个主儿给撮合在一块了,咱就来神了。嘿哟,居然让戏子把咱孔老二比下去了,这还了得!赶快挽起袖子叉开双脚,“咚咚锵”,立稳了准备发飙。——嗨,张老师唷,这不是自投罗网吗?要知道,虎视眈眈寻找(或者制造?)“头条”和“爆料”的辛勤的媒体工作者们,冲着奖金、年终红利和部门领导的表扬,是不会正襟危坐和你摆事实讲道理的。没事他们都蔫着呢,这出“事”了他们才叫偷着乐。
 
综上所述,对我们这一类靠生产话语谋生的人来说,这起严肃的文化事件实在是一个及时而必要的警示。当然,对个别需要用话题来维系“轰动效应”的知识人来说(通常是受了80年代文化氛围的“荼毒”),那就自当别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