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漩流中的第六代——写给中国电影的箴言(下)

(2006-04-27 15:17:15)
分类: 时尚魅惑

漩流中的第六代——写给中国电影的箴言(下) 

 

许中国电影一个未来

当我们指尖轻敲键盘写下对“第六代”不恭敬的责难时,当我们对“第六代”“如今事事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的故作洒脱嗤之以鼻时,其实在我们内心深处,更多的是用手指轻轻划下一道弧线,默默许诺——给“第六代”一个希冀,许“第六代”和中国电影一个未来。

作为一个处于“正在进行时”的群体,如果要在遍布荆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长,“第六代”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更深切地领悟之所以为“第六代”中国电影人的那一份责任与使命,跳出“小我”的束缚,勇敢地面向市场,并将对电影艺术的执着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进行到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困顿中的中国电影成功救赎。其次,“第六代”们有必要夯实浮华的青春,剔除浮华背后的盲目、躁动、喧嚣。激情当然不可或缺,但对他们来说,更需要补充的是对“和平静默”、“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美学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以沉稳不迫的长镜头取代应接不暇的摇摆晃动;以平实然而精到的固定机位的推、拉、摇、移取代光怪陆离的影像拼贴;以对生活厚重的理解和更加敏锐的视角去填充拘泥于所谓“极至状态下的人道主义”的意义真空。此外,还要具备“将彼俘来,为我所用”的兼容并包的情怀。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策略。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固然少不了对西方先进电影理念、电影技巧的“移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观、中国电影美学的继承更不能偏废。在这个“越来越难以判定是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还是成龙的《红番区》更接近电影的本质”的时代,在即使是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这样的经典在中国也未必有多少观众的疑惑中,面向传统纵深的开拓也许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

正如张元所说,“我们这一代不应该是垮掉的一代,这一代应该在寻找中站立起来,真正完善自己。”带着这样的希冀,我们期待着:在某一个并不遥远的将来,会看到诞生于“第六代”之手的将市场的躯壳和艺术的骨肉、先锋的外表和厚实的内核相融合的电影作品。正如伯格曼在黑暗中寻找一线光明,而正是这一线光明使他的作品贯注着令人敬畏的真实;我们愿意也应该对“第六代”的未来心怀光明和希望,只因为这希望对于中国电影人而言,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鼓励、信任与期许,这希望对中国电影而言,更存在着无限的令人遐想联翩的可能。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贾樟柯《站台》中那一个堪称经典的细节。崔明亮和他的朋友们远远看到了奔驰而至的火车,于是高声欢呼着激动万分地向列车跑去。然而,当他们终于站立到铁轨上时,列车只留给了他们一个苍凉的匆匆远去的背影。挣扎在历史漩流中的“第六代”,不应该仅仅成为一个被时代列车转瞬间抛弃的“站台”,他们有理由让自己的激情和欢呼更持久,让自己纯洁的理想向更广袤的时空延伸。我们期盼着经历了阵痛的“第六代”,也期盼着风雨兼程的中国电影,在黑夜与光明的交媾部不顾撕裂苦痛地忘情奔跑,并在时代的推进中疾驰而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