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的启蒙
(2011-11-15 10:29:41)
标签:
杂谈 |
孔庆东排比出一个“三妈”后,便有学识渊博的人冲将出来,尖锐地指出,孔庆东骂人了,骂人是不对的!这是最初的启蒙。虽然有点肤浅,但因为是最初,便一直导向到至今,还有人一本正经地在网络文字中继续启蒙着。
骂人是不对的,似乎比较好启蒙。于是,发展到了高一级的层次:教授骂人是更不对的,有辱斯文。这道理似乎比较深奥,以致成为了网络启蒙的重点,每天都有相近的内容,喋喋不休地出现在网上。更有义愤填膺者,拍案而起,进行了上纲上线的剖析。其深度,广博,很能让人倒吸凉气,甚至战栗。
第三阶段的启蒙是,教授骂人之风不可长。因为这个道理需要一些时空的臆想,才能深挖出危害程度,影响有司决断,所以便有大块文章涌出。大块文章交叉的结果,便是定性出了一个“粗口门”。 “粗口门”的出现,严重到了孔庆东供职的北大,似乎那里的人都有粗口嫌疑。进而要求北大表态,对孔庆东作出处理。为自己正名,也为整个教授群体正名。
这样的启蒙,似乎很能激发出一股讨孔大潮,于是孔庆东的命运岌岌可危矣。然而事情好像没有按照有些人的预想行进,启蒙的作用也启到了它的反面。这从最能反映网民态度的跟帖上能看出,挺孔庆东的跟帖渐多,而倒孔的帖子稀疏起来。其间原因固然很多,但与这种启蒙的无聊,也应当有点关系。
网民不都是傻瓜,对骂人语言的知道不一定少于学者。哪些人当骂,哪些人不当骂,有自己的理智。甚至对骂人的危害,也不会白痴一样等人启蒙。自以为高明者,磨磨唧唧地就骂人纵深扩展,条理清晰地进行儿童式的启蒙,以让人明白自己文章的重要,孔庆东骂人的危害,难免让受众产生逆反心理。
欲加孔庆东之罪于骂的目的,无非是要把孔庆东的饭碗子砸了,进而镇住那些胆敢骂媒体的人,还媒体以尊严,还记者以无冕之王的身价。文化人斯文的外表,也常常内蕴着恶狠狠地心机。斯文的腐败,斯文的剽窃,斯文的造谣,斯文的不办人事,也不是没有。孔庆东的“粗口门”,虽然有辱斯文,却绝不有辱做人。但这样的内容,不出现于启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