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卿体育场挪走吧
(2009-07-30 03:13:38)
标签:
杂谈 |
7月26日晚,辽宁电视台新北方栏目,提出了这样一个讨论题:如何保护好汉卿体育场?
汉卿是张学良的字。汉卿体育场是1930年,张学良捐资30万银元建成的,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体育场,也是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古罗马式马蹄形运动场。体育场建成后,曾举办了首次中、日、德国际运动会,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就露头角于这次运动会。
这座标志中国现代体育运动开始的建筑,于2001年6月2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如今这座全国文物重点单位,却成了几家驾校的训练场。究竟谁造成了这种局面?新北方记者,经过从省文物单位一路打听,得到的消息是,开发商。
开发商出租这里,似乎也是一种无奈。由于曾入主过这里的沈阳体育学院,用这里的土地置换到浑南,建新校区去了。汉卿体育场,也准备整体挪移到浑南。开发商本想拍得这块土地,大展一番拳脚,却因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单位不让挪,捧到了一个烫手的山芋。骑虎难下之际,开发商不能让这块土地闲置,于是便租给了驾校。
而面对这样的景况,从省到市到区文物单位,都感到棘手。于是新北方便提出了这样一个话题,以集众人智慧,解决这一难题。
这道题的命门,是有关部门制止了开发商的开发。倘若不制止,任由开发商将汉卿体育场整体大挪移,也就没什么文物保护的难题了。可有关部门这次究竟犯了什么风,对一座体育馆的保护竟然重视到如此程度,很有些让人诧异。当然,倘若说理由,有关部门一定能找到一百条,可是有一天说可以拆的时候,大概也能找到一百条理由。
小人物的眼界有限,不可能放眼全国。但鸣响中国抗日第一枪的沈阳北大营,似乎无论从历史价值,警示国人的作用,都不会弱于汉卿体育场。因为那里留有大量日本侵华战争的遗迹、遗址。然而却在近些年的大开发中,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日军侵华的记忆,也就只能从书本中寻觅,而永远地缺乏了物证。能够躲过的战争硝烟,却没能躲过大开发的轰鸣,大概是因为有关部门还没想好制止的理由吧。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如今袒露雄姿于一处宽敞的十字路口旁。这个地方,原本隐身在沈阳北市场的一片民居、胡同里,显得幽深而神秘。可是忽然有一天,那片保存完好的住宅,充满满族风情的院落,曲折深邃的胡同,被机器的轰鸣荡平了。后来,为了保有一点当年秘密工作的氛围,留有一点当年满洲省委工作的环境,又修建了一些赝品的民居、胡同,以为衬托。
环境是建筑的依托。环境破坏了,只留下一座建筑孤零零地立那里,便既没有了昔的风采,也失去了历史价值。面对一座座独善其身的建筑,不要说故居的主人茫然,大概旧时王谢堂前燕,也会飞来飞去找不到家。
当然,历史是人写的,建筑是人盖的,无论改写还是拆迁,都可以随人心所欲。既然打响中国抗日第一枪的沈阳北大营,可以被荡平,既然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的环境,可以重新装修,汉卿体育场似乎也不一定非要原址保护。何况沈阳拆除体育建筑的事,也不是没有先例。
辽宁体育馆,是沈阳七十年代的地标性建筑。留下过很多体育精英、文化名人的印迹。沈阳人亲切地昵称为“大馆”。然而它的命运,随着一声爆响,灰飞烟灭了。于是历史消失了,代表沈阳70年代的建筑也消失了。
“五里河体育场”,这座曾被称为中国足球“福地”,记录过中国足球辉煌,建于1989年的建筑,也在瞬间的爆响中消失了。尽管沈阳人感慨唏嘘,尽管球迷挥泪乞求,然而这一切,都没能阻挡这声爆响。五里河体育场消失了,代表沈阳80年代的建筑也便消失了。
这些留有历史印记,记录过中国体育辉煌的建筑,都可以消失得无影无踪,张学良留下的一座体育场,再重要,也不一定宁可做练车场,也不许整体挪移吧。当然,这需要打通关节,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但办法总会有,活人哪能让尿憋死。
法律尚可以修改,何况打通一条路子。上下班途中遇交通事故,先前的时候定为工伤,现在又要将这一条款废除了。所以能出现制定的时候有理,废除也有理,皆因法律不是河出图,洛出书,受命于天。法律是人订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有过一条重要的打通路子经验:“遇到红灯绕着走”如今面临这道难题的时候,用一用也许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挪走吧,挪走就省心了,新北方记者也就不用给老百姓出题了。还可以在一拆一建中增加GDP。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