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夸大二人转的疗效
(2009-03-16 11:25:01)
标签:
杂谈 |
也许二人转有医药的作用吧,但能达到有些人考证的那样,“二人转让国民越来越傻呆”的疗效,却也有些夸张。
二人转在东北,积淀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倘若真能有让国民越来越傻呆的疗效,大概今天的东北没有几个精灵的。那些愿意夸大二人转疗效的人,口说“决无故意贬损东北人民之意”,实际却在通过夸大二人转的疗效,干着羞辱东北人的勾当。
今天的城里人,大多根基在农村。东北乡间素来流行,“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但是东北的农民,并没有因唱二人转而傻呆。那些走进城市的后代,也没有将傻呆遗传到城里。甚至在建国之初,东北人还以“共和国的长子”身份,为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贡献了自己的才干。
艺术是人类的天性。每个地方的人都能依据自己生存的条件,培育出相应风格的艺术。这也是物竞天择,生存适应吧。东北人根据自己的条件,孕育出了二人转这门艺术,那是他们在冰天雪地中,不被冰冷得木讷僵化的选择。正是有了这种选择,东北人才有了达观的性格,爱搞笑的特点。
艺术却也是有高雅和通俗之分,但这个分界,大概也得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丰乳肥臀的下半身艺术,流行歌曲摇摆乐,在有些人眼里是高雅,有些人却认为低俗。理查德的钢琴演奏,也曾被有些人贬为“下里巴人”, 憨豆先生笨拙的肢体语言、夸张的形象、滑稽的表情,并不一定是高雅。
中国人能听懂钢琴,看懂芭蕾舞的毕竟不多。能从钢琴、芭蕾舞的表演中,分出优劣、雅俗的更不多。喝咖啡的不一定都是绅士,钢琴弹出的也不一定都高雅。百多年前的欧洲,喝茶的才有身份地位。“一直为国民的艺术欣赏力而感到悲哀”的人,并不一定真懂得艺术。
“在中国大地上,民间艺术形式繁多,大多以低俗来迎合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需求,决不仅仅是二人转一种艺术形式。”能说出这样话的人,还要以救世主自居,肩负起提高人们欣赏能力的重任,本身就是对艺术的羞辱。民众是有自己的欣赏力、判断力的。小老百姓再小,也不能眼睁睁让二人转弄得越来越傻呆。
二人转不是教科书,他的教育作用有限。二人专也不是灵丹妙药,很难把人吃得傻呆。鲁迅虽然“弃医从文”了,至今却依然有人在“充当一群精神麻木的看客”,京剧曾有过全国共唱的时候,但对京剧的艺术欣赏力,至今也有限。至于板戏的教育作用,不仅在瞬间消失,更几乎成了反面教材。
至于用一个演员的行头、表演风格,鉴定雅俗,大概更属亘古未有。就这样的鉴赏力还要自命不凡,为国民的艺术欣赏力而感到悲哀,才是真的悲哀。夸张“二人转让国民越来越傻呆”,不过是在危言耸听中,暴露了自己的愚蠢。而愚蠢的人,总愿意把自己当干粮。
干粮里面本也包含有豆包,这样的名分之争,实在没意义。艺术舞台上的竞争,也还在于观众。想通过夸张二人转的疗效,打压二人转的人似乎真傻呆。但愿这不是二人转看多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