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者留名青史不要拿中华文明开涮

(2007-01-05 21:55:55)
学者要青史留名,本无可指责。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孤单寂寞地走一回,似乎也有些枉费了学者的名分。然而为了留名,而拿中华文明开涮,便有些让人费解。因为学者,毕竟是文明的使者。握有文明,却戏弄文明,怎么也有点让人想不通。

儒学,本来就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即使那里面有再多不适合今天时代要求的内容,却也不应当与当今流行的“潜规则”联系到一起吧。然而,最近便有学者,在寻求张钰和陈静两位女子涉及的“潜规则”新闻时,追根溯源到了“这一切的恶根都来自‘独尊儒术’以来的儒家思想传统”上。这种儒学新罪名的发现,绝对旷古未有。其产生的轰动效应,大概史书想不书,也难。

儒家思想能够兴旺起中国的“潜规则”,这一定为孔夫子所始料不及。在自己连什么是“潜规则”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竟然能发明出一套“潜规则”的学问,这种意外收获,很有点像“伟哥”的疗效。历代君王大概也不会想到,他们的“独尊儒术”,竟然能“独尊”出一套“潜规则”。倘如是“潜规则”造成了王朝覆灭,九泉之下,他们也要痛心疾首的。

令人不解的是,外国的“潜规则”,似乎也很兴旺。莱温斯基的性轰动,算不算“潜规则”的大曝光,不好考据。但是美国有一个叫杰拉西的教授,曾经在他出版过的一本名为《诺贝尔的囚徒》的小说封面写道,“刻画中外皆然的学界潜规则”。似乎也在说明,他们那里也是有“潜规则”的。何况,他们的花边新闻,也经常出现类似于张钰和陈静两位女子涉及的“潜规则”。外国,大概是不尊儒术的吧。

将“儒家的思想传统”,发现为“潜规则”的策源地,尽管花费了学者四十年心血,却也不一定能为学界所认可,这一点他自然心里明白。儒学,在汉以前便是显学。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是把儒学作为了统一思想的经典。但是,恰恰是这个经典,稳固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

近代的中国,确实落后了。但这种落后,原因很多。将其完全归咎到儒学身上,无疑是盲视于历史。西方的先进,并不一定本原于基督教。倘如把西方的先进,追根溯源于宗教的力量,无异于历史的无知。历史也不是几部《大国崛起》的纪录片,所能探寻明白的。不寻求政治的缺失、体制的弊端、教育的狭隘,而拿儒学开涮,既要扬名又要避重就轻,学者的手段,可谓龌龊。

世界上的书,就那么几本,谁都能看明白。学者要扬名于历史,大概仅靠几本书的研究,是难于达到的。于是越过历史的局限,用现代人的思维,寻求一些中华文明的瑕疵,发布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言论,以达到青史留名的目的,也便成为了他们中一些人的惯用手法。

中医,这个惠及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国粹,却不知挑逗了学者的那根神经,竟然以其不科学为发难,进而要签名取消。这些人究竟是医学的卫士,还是民众健康的保护神,令人生疑。倘若是医学卫士,也当有联合国卫生署的授权;如果是健康的保护神,中国多了一种为黎民百姓看病的手段,似乎应当高兴才好。然而这些握有文明,名为学者的人,却要对中华文明一部分的中医,开涮。这些人的意图,大概谁都明白。

龙,这一汇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标识,一直高扬在民族的大旗上。如果说古代尚为皇室所借用,以为权力象征,今天则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喜好的饰物;如果说古代当真有过以龙为图腾的膜拜时代,今天却再也没有人把它当作神物了。然而就是这样一条平常于人们生活,世上本无的形象,却突然被学者加上了很多罪名,甚至要掀起一场取消龙图腾的运动。这些握有文明,名为学者的人,所以要拿中华文明的龙文化,开涮。其意图,大概谁都能明白。

更为有甚者,有人竟然提出,把秦始皇陵墓打开看看。能不能打开是一回事,因此而产生的轰动效应,却足以震撼世界。倘如当真打开,史书必会为那个人的倡议成功,留下一笔。但是秦始皇陵墓中埋藏的文明,却可能因为保护不当而灰飞烟灭。虽不能流芳百世,也当遗臭万年。握有文明的学者,想要扬名的手段,可谓令人发指。

一个民族文明的形成,必经过数千年的选择,陶冶和积淀。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维系下,才凝聚成一个民族区别于他民族的内蕴。作为一个学者,理应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珍爱自己本民族的文明。然而中国的一些学者,却要以发难中华文明而扬名。这种良知的缺失,大概也会纪录于历史吧。

诚然一个民族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在于积极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但那立足点,必定要立足在保持自己的传统上。倘使没有了这样的保持,大概也便失去了民族特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民族文明的兴旺发达,还要依托在本民族的智慧、本民族的精神上。即使需要外来文化的充实,也需要有机的结合。

不要总拿自己本来已经名扬四海,而蒙人。学者并不比常人高明多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一个专门拿本民族的文明开涮的学者,如果不是扬名的需要,大概便是人格的扭曲。然而无论如何,这种专门以戏弄自己本民族文明为能事的人,即使记录于历史,大概也会是“耻辱”二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却绝不会因为几个学者的开涮、而失去辉煌。戏弄文明的人,必将遭到文明的唾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