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复兴圈和民间文化会馆,因为都有中华民族文化保护的内容,我也便经常到那里学习。最近民间文化会馆贴出了一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在中国民协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摘录)——“把我们的书桌搬到文化的原点上”。引出了文化拾荒人武俊平对冯骥才观点的两篇质疑,会馆老海要求我到那里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便遵命前往,先后草就了两篇跟帖。当时敲的时候,没感觉;后来一看,也挺长,便觉得还是复制到这里,以作纪念。于是便修改了几个字,张贴如下:
八字先生
2006-07-15 23:43:28
我以为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否也要沿袭生物的进化,却也值得考虑。但冯骥才先生这里的渔猎文化,却应当指远古的文明。而远古时期人类的文明,大概至今无论哪个民族,也都所知不多。甚至地下的遗存,无论旧石器还是新石器,似乎界定为人类早期文明,也只是一种推断。因为没有人能弄懂,那些东东究竟是猴子留下的,还是别的生物的遗弃。即使这些石器是人类祖先的产物,就一定是土著的远祖吗?
因此,冯骥才先生的渔猎文明,也只是一种推断。倘如这种文明当真存在,确也没给人类留下什么文化积淀。如果有,大概每个民族都应当博览出一些这个时期的文物。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明,出现在农耕时期,似乎不应当有什么异议。而这个时期的马背民族,也绝不等同于远古时期那种全员性的逐草而居了。民族间的相互影响,种群之间的相互渗透,自身的文化积累,必然要积淀出自己的民族文化。
武俊平先生用中世纪的文明,驳冯骥才先生的远古推断,似乎出现了一种理解的误区。因为那个时候的蒙古文化,已经融会了多民族的文化,他的文化积淀,大概也象汉民族一样,不可能是单线条的。
当然,冯骥才先生的文化进化理论,似乎也值得商榷。因为他很难拿出渔猎文化的证物,以证明那个时期确实存在。
八字先生
2006-07-17 23:12:47
很赞成武俊平先生的这段话:“在中国做任何工作,首先要尊重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多样性,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也很赞成他的这段文化史观:“文明有先有后,有因有果,但并不能断言后面的就比前面的优越。进化并不意味着进步或完善。人类的努力只能促使文明形式的变化。”
但我以为他因此便用蒙古文化,批驳冯骥才先生的渔猎文化,便有些概念的偷换和时间的误读。因为人类的现代文明,无论如何漫长,以年为单位,总会计算得出。而人类的远古文明,大概需要以百万年、千万年、亿万年为单位计算了。渔猎文明,大概在这样的一个漫长进程中,也仅仅是一个推测的历史时期。究竟这个历史时期,出现在猴子时期,由猿到人的时期,还是远古人的时期,似乎很难用实物说话。
但渔猎文明,不是游牧文明,却是应当肯定的。因为人类最初的生存,似乎离开了“游”,便很难生存。植物的采集,肉食的渔猎,总是要根据气候的变化,物种的多少,来完成。当真到了“牧”的阶段,大概起码要经过驯化,动物心甘情愿让“牧”,才能行。
因此渔猎阶段,大概是人类的一种全员性的求生方式。那时候,大概即使有冯骥才先生形象的“马背上的文明”,似乎也仅仅说明,是一种在自然的约束下,动荡不安的迁徙,并不一定说明,那个时候的“马”,已经被人类驯化成功。“马”究竟在什么时候被人类驯化成功,大概连马自己也忘记了。
人类到了农耕时期,似乎马已经被人类驯化成功。这个时期,也可能人类根据种群的需要,有的定居了下来,有的愿意游牧生活。但这个时候的游牧生活,却绝不等于渔猎生活。渔猎生活,完全依靠于自然界,而游牧生活对自然的依靠,似乎与农业生活等同。游牧更多的建立在驯化的动物上,农业更多的建立在驯化的植物上。靠天吃饭,却是无论游牧还是农业,都无法摆脱的。
究竟游牧文明是从农业文明分离出来的,还是农业文明从游牧文明分离出来的,由于那个时候没有文字,便寻不到历史的真相。地下遗存,由于不会说话,也便只能让后来的胆大者打扮了。但先前的渔猎文明,是人的一个共同阶段,却是应当的。当然,倘若有这个阶段。
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分离后,便各自按照自己惬意的生活方式生活,并积淀出各自不同的文化。当然这两种文化孰优孰劣,似乎并没有可比性。但是从文明进化的角度,似乎无论满、蒙、藏,都有逐渐定居的情况。尤其一些宗教建筑,不仅气势恢宏,似乎更多地保存了文化典籍。
因此我以为,冯骥才先生从大的历史阶段中,划分出几个文化时期,并分析了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人类的文化走向,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其间更没有无视甚或蔑视游牧文化的意思。因为农业文明本身就包含了游牧文明,鱼牧文明甚或狩猎文明等。
武俊平先生用微观的实例,批驳冯骥才先生的宏观文化划分,似乎是一种理解误会所至。但他们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尊重上却是观念一致的。因此我以为这种争论,还是不要进行下去为好!而把注意力,放到民族文化的保存和抢救上。
老海让我说话,我便不揣冒昧,说了上面一些话。关公面前耍大刀,圣人面前卖文章,但愿包涵。
八字先生
2006-07-15 23:43:28
我以为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否也要沿袭生物的进化,却也值得考虑。但冯骥才先生这里的渔猎文化,却应当指远古的文明。而远古时期人类的文明,大概至今无论哪个民族,也都所知不多。甚至地下的遗存,无论旧石器还是新石器,似乎界定为人类早期文明,也只是一种推断。因为没有人能弄懂,那些东东究竟是猴子留下的,还是别的生物的遗弃。即使这些石器是人类祖先的产物,就一定是土著的远祖吗?
因此,冯骥才先生的渔猎文明,也只是一种推断。倘如这种文明当真存在,确也没给人类留下什么文化积淀。如果有,大概每个民族都应当博览出一些这个时期的文物。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明,出现在农耕时期,似乎不应当有什么异议。而这个时期的马背民族,也绝不等同于远古时期那种全员性的逐草而居了。民族间的相互影响,种群之间的相互渗透,自身的文化积累,必然要积淀出自己的民族文化。
武俊平先生用中世纪的文明,驳冯骥才先生的远古推断,似乎出现了一种理解的误区。因为那个时候的蒙古文化,已经融会了多民族的文化,他的文化积淀,大概也象汉民族一样,不可能是单线条的。
当然,冯骥才先生的文化进化理论,似乎也值得商榷。因为他很难拿出渔猎文化的证物,以证明那个时期确实存在。
八字先生
2006-07-17 23:12:47
很赞成武俊平先生的这段话:“在中国做任何工作,首先要尊重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多样性,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也很赞成他的这段文化史观:“文明有先有后,有因有果,但并不能断言后面的就比前面的优越。进化并不意味着进步或完善。人类的努力只能促使文明形式的变化。”
但我以为他因此便用蒙古文化,批驳冯骥才先生的渔猎文化,便有些概念的偷换和时间的误读。因为人类的现代文明,无论如何漫长,以年为单位,总会计算得出。而人类的远古文明,大概需要以百万年、千万年、亿万年为单位计算了。渔猎文明,大概在这样的一个漫长进程中,也仅仅是一个推测的历史时期。究竟这个历史时期,出现在猴子时期,由猿到人的时期,还是远古人的时期,似乎很难用实物说话。
但渔猎文明,不是游牧文明,却是应当肯定的。因为人类最初的生存,似乎离开了“游”,便很难生存。植物的采集,肉食的渔猎,总是要根据气候的变化,物种的多少,来完成。当真到了“牧”的阶段,大概起码要经过驯化,动物心甘情愿让“牧”,才能行。
因此渔猎阶段,大概是人类的一种全员性的求生方式。那时候,大概即使有冯骥才先生形象的“马背上的文明”,似乎也仅仅说明,是一种在自然的约束下,动荡不安的迁徙,并不一定说明,那个时候的“马”,已经被人类驯化成功。“马”究竟在什么时候被人类驯化成功,大概连马自己也忘记了。
人类到了农耕时期,似乎马已经被人类驯化成功。这个时期,也可能人类根据种群的需要,有的定居了下来,有的愿意游牧生活。但这个时候的游牧生活,却绝不等于渔猎生活。渔猎生活,完全依靠于自然界,而游牧生活对自然的依靠,似乎与农业生活等同。游牧更多的建立在驯化的动物上,农业更多的建立在驯化的植物上。靠天吃饭,却是无论游牧还是农业,都无法摆脱的。
究竟游牧文明是从农业文明分离出来的,还是农业文明从游牧文明分离出来的,由于那个时候没有文字,便寻不到历史的真相。地下遗存,由于不会说话,也便只能让后来的胆大者打扮了。但先前的渔猎文明,是人的一个共同阶段,却是应当的。当然,倘若有这个阶段。
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分离后,便各自按照自己惬意的生活方式生活,并积淀出各自不同的文化。当然这两种文化孰优孰劣,似乎并没有可比性。但是从文明进化的角度,似乎无论满、蒙、藏,都有逐渐定居的情况。尤其一些宗教建筑,不仅气势恢宏,似乎更多地保存了文化典籍。
因此我以为,冯骥才先生从大的历史阶段中,划分出几个文化时期,并分析了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人类的文化走向,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其间更没有无视甚或蔑视游牧文化的意思。因为农业文明本身就包含了游牧文明,鱼牧文明甚或狩猎文明等。
武俊平先生用微观的实例,批驳冯骥才先生的宏观文化划分,似乎是一种理解误会所至。但他们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尊重上却是观念一致的。因此我以为这种争论,还是不要进行下去为好!而把注意力,放到民族文化的保存和抢救上。
老海让我说话,我便不揣冒昧,说了上面一些话。关公面前耍大刀,圣人面前卖文章,但愿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