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道德有些滑坡,据说很严重。这是广东省的专家,通过一次大规模抽样问卷调查知道的。老百姓虽然早有痛感,但那毕竟是痛感,却不是理论。专家研究的是理论,自然也便不相信什么痛感了。
这回既然理论证明了形势的严峻,专家们便要拿到议事日程上,痛加解决了。于是经过深思熟虑,有专家便提出了恢复“爵位制”,以激励人们的道德感。所谓“爵位制”,大概是一种古代的等级制度。《礼记·王制》上,便曾记载道:“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这样的制度,似乎在古代的中国一直延续着。只是那制度的等级和名称,与时俱进地有所变化罢了。
这样一个令中外各界人士都意想不到的建议,虽然有些出手不凡,一鸣惊人,却在细思量后,总让人感到有一点黑色幽默的内容。因为人家那时的这种制度,是一种官僚的职称,而那后面是有经济效益的。而这次设立的“爵位”,却只是一个概念,一种虚位。把一种毫无经济效益的虚位恩赐出去,大概便有点“逗你玩”的意思。小品中的表述,似乎叫“忽悠”。
“忽悠”固然有效,但只可一时,不能长久。即使“脑袋大,脖子粗”的伙夫,让人家“忽悠”了一付拐,一辆车,也吸取了教训,并没再买担架。有几个人会吃一百个豆不嫌腥的,何况老百姓并不都是大脑袋伙夫。用一个毫无经济内容的虚位,去刺激道德的回归。这样的事情也可能在信仰深沉的时代,好使。可现在是一个讲究经济的时代,能不能好使,便有些令人悬疑。
专家也真能想,自己收入的是金钱,却把虚位让给了别人,这样的反差,大概也只有“卖拐”的人,才能做出。当然,这样的虚位,也可能对有钱人是一种关照,因为名利双收的后面,他们并不在乎金钱,却渴望社会声望的炫耀。而对老百姓,却有可能是一种雪上加霜。本来就生活困难,再加上这样一个只让你做好事,却不含经济效益的荣誉,这不是让你在愈来愈穷中,“逗你玩”吗?
何况,道德本身的价值,似乎也很难称重。因此对于“爵位”的授予,便容易出现头高头低的称量。倘如一旦授衔不公,道德“公爵”与道德“侯爵”,便难免引起争议;道德“侯爵”与道德“伯爵”,也可能互不服气。本来就是一个道德的事,却因为道德的授衔而弄得疙疙瘩瘩的,这不是对道德的一种讽刺吗。再说了,授衔后,便应当有一个名签类的标识。倘如这样,大街上见面,道德“侯爵”是否还要向道德“公爵”致敬,道德“伯爵”也概也需要向道德“侯爵”问安吧。
既然道德“爵位”是一种荣誉,大概就可能起到一种身份的作用。刺激的结果,虽然可以让老百姓麻木,对富裕人家,却可能是一种意外收获;对权力人物,更可能是一种攀援的阶梯。于是这些人便可能通过种种手段获取,并在获取的较量中,显示自己的实力强大。中国最初的暴发户,能够靠胆量堆积原始资本,又能通过原始资本的聚敛,成为政坛精英,何况博弈一个小小的道德“爵位”乎。
博弈的手段尽管千差万别,经济效益却是一个必备的内容。但是既然名之曰“爵位制”,便一定是有等级设定的。到时候便很可能出现,按质论价,按“爵位”高低定价的现象。长期进行下去的结果,便可能出现一个新兴的行业。现在的市场,各种证件都可以买卖,大概“爵位”证件,也难于逃脱市场的大网。不知道那时候的交易,是否也需要道德的规范。
中国的古代爵位,大概只有“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但那是一种低档次,无科技含量,最不识数的等级划分。随着社会的进步,爵位的等级在后续的朝代中逐渐增加。如今的道德“爵位”设定,便绝不可能低级到“凡五等”。何况这样的增加,似乎在各个企业中都早已有先例。无论是岗位的设定,奖金的分配,等级的划分,都已经愈来愈细化了。那种细化,目的自然在于经济。道德的“爵位”细化,是否能蕴含有经济的内容不好说,但起码不能是一种无效益的儿戏。
“爵位”设定了,标识设计了,总需要一些部门,一些要员,将其颁发出去。然则,部门可以是铁打的,要员却常常呈现流水状。那些腐败官员自不待说,那些模范官员,模范企业家、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成了阶下囚。最近辽宁省凤城市便“忽悠”出了一件丑闻。2005年,这个市下辖248家煤矿的煤炭局,因为全年发生了2起事故,死亡4人,而获得了国家级煤矿生产许可依法监管先进集体称号。然而最近却被曝光,至少发生了20余起煤矿安全事故,可能瞒报的遇难矿工数33人。
这样的荣誉称号,有的时候竟然能像食品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毒了,就假冒了,就过期了。食品安全能够弄得老百姓提心吊胆,道德“爵位”固然引不起那么大的关注。可倘如那“爵位”由这些人颁发,发完后,他们自己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进了“局子”,谁能弄得准,那发出“爵位”的真实度,那些“爵位”是否还有效。
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是倘若寻求一下那道德滑坡的源头,便很可能相信这样的结果。官员的腐败,绝不可能腐败在老百姓的那几个小钱上,所谓的钱权交易,大概也只能是老百姓眼巴巴看着的一种行为。雇请民工,无偿地占有人家的劳动,迫使人家用犯罪的方法解决自己的生计;勾结黑社会,大打出手;灯红酒绿,保养二奶。所有这些,大概都是老百姓力所不能及的吧。
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本来就是这些人导向的结果,如今却要由他们制定、颁发什么“道德爵位”证书,岂非咄咄怪事。当今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也是一个专家辈出的时代。但是专家的主意,有的时候,也渗透一点“忽悠”,有一点黑色幽默的成分。比如说这道德“爵位制”,便是。
前一篇:就因为缠足中国的民俗便都是陋习吗
后一篇:一句连鬼都不信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