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因为缠足中国的民俗便都是陋习吗

(2006-02-23 00:47:50)

中国的古代,确是有过“缠足”和“辫子”的,但那并不是中国民俗的全部。中国的古代,也确有过“四大发明”的,但那也并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这样的认识观,来源于历史的真实。因此,保留和继承中国古代文化和民俗的优秀部分,摒弃其糟粕,也就成为了一项,延续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大事。

民俗的定义,似乎很难用语言完整表述。但是它存在于老百姓的认同中,为老百姓约定俗成,乐于遵循,却是一种客观。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具有世界上唯一延续不绝的文化。其民俗的构成,也必定有合乎自然规律,适应本民族生存生长环境,符合本民族价值评估的内容。然而近些年,这种民族民俗,却正在受到西方民族民俗的冲击,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民俗已经岌岌可危矣。

民俗的后面,本不可能包含有科学的内涵,先进与落后的比较。然而现代的一些人,却把西方的一些民俗,也当作优秀文化热烈追逐,而冷落了本民族的民俗。这种反差的出现,自然会令中国的一些民俗学家忧心忡忡。于是他们便力图发出一点呼唤,以延续中华民俗,保持中华民族的特性。2006年春节前夕,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便以发布《保卫春节宣言》的形式,做了这样的事。

然而这种呼唤,却引起了有些人的疑问:“保卫民俗还是复辟陋习?”并将其定性为“文化复辟的旧梦”。这样的结论得出,便是中国曾经有过“缠足”和“辫子”的历史。结论的导出是因为,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在他的《保卫春节宣言》中说:“晚辈在春节向长辈磕头、朋友之间相互作揖是不为过的,都是虔诚的敬意。”

“磕头”、“作揖”究竟蕴含了怎样的内容,春节期间是否需要恢复,大可以由人们议论纷纷。但那毕竟是一种特殊的礼节,一项特定时间的仪式,只能是个案于“磕头”和“作揖”。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个案,便被人家及于到了“缠足”和“辫子”。那推论便是,既然要恢复“磕头”和“作揖”,便等同于恢复“缠足”和“辫子”。既然要恢复“缠足”和“辫子”,便要恢复“整个皇权和古代礼制”。

幸亏这样的推理到此为止,否则,很可能要类推到猴子时代。但是,这样的推理虽然没有继续,“保卫民俗还是复辟陋习”的结论,却已经不言自明了。这种推理方式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局限,大概凡学过一点逻辑的人都能明白。能够从“磕头”和“作揖”类推到“缠足”和“辫子”,进而断言人家要恢复“整个皇权和古代礼制”的本身,便说明了这种推理,能够出现荒谬。

客观现实里,事物的各个属性不可能是完全孤立、静止的,“磕头”和“作揖”,“缠足”和“辫子”,也一定是有联系的。但它们的联系,不过都是曾经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现象,却并不在于本质。至于和“整个皇权和古代礼制”,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这种推理,所以能被一些人乐于使用,大抵在于通过这样的荒诞,能够达到全盘否定中华民俗的目的。

中国的“磕头”和“作揖”究竟比西方的“握手”和“接吻”,有着怎样的落后;中国的 “春节”和“七夕”究竟比西方的“圣诞节”和“情人节”,有着怎样的不科学,大概至今也并不曾有人做出过论证。然而坚持西方东渐的民俗,便是进步,否则便是“文化复辟的旧梦”。却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一些看到西方的月亮,便崇拜其圆的人的思维中。

仅仅一个“跪礼”,民俗学家称其,“原始社会就存在的,如辽宁牛河梁神庙等遗址的人像。”这样的说法,也可能不够准确。但是有些人便气急败坏地断言“原始社会”的跪礼,通常是奴隶为主人殉葬时所采用的卑微姿势,而跟日常生活毫无干系。这样的断言,是否也有些太高估了自己的判断力。因为对于“跪礼”的初始,无论谁也不可能同步于那个时代。为了反击别人的观念,便可以一言九鼎于一件出土文物的孕意,是不是也有些太认为自己是谁了。

死去的东西可以一言九鼎,现实的东西,却可以瞪眼不承认。这样的反差,大概也可以昭然若揭于一些人的心术吧。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世界各地是否有过插手文化发展的勾当,大概无需采用政治挑拨的话语,老百姓也能感知到。疯狂的好莱坞文化、性解放的赤身裸体,大概都是源于美国吧。

装聋做傻于现状,却一说到西方的文化渗透,便要拍案而起曰,“是对西方文明的种族敌视”。因为中国曾经有过“缠足”和“辫子”,便要断言,中国的民俗是“陋习”,是“历史的尘垢”。这样的阴阳怪气,究竟是“文明进化的动力”,还是干着为洋人献媚的勾当,听其言而观其行,大概谁都能明白。

中国的民俗中,确是有过“缠足”和“辫子”,但那并不是中华民俗的全部。纠住一点而攻击其余,只能是一种别有用心。然而这种别有用心,却绝不会使中华民俗消亡。因为中华民俗,不只是“缠足”和“辫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