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地053﹒酸枣

(2020-04-19 16:05:06)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读文·酸枣】原文: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资治通鉴》第3  公元前317)译文:大王不与秦国结好,秦国就会发兵进攻河外,占据卷县、酸枣等地。

【简介·酸枣】酸枣,古地名,在今河南新乡市延津县城西南。酸枣,以地多酸枣,其仁入药用,故名。春秋时期为郑国郑廪延邑(简称郑延邑),战国时属郑地。《史记》记载:“伐郑,城酸枣。” 周慎靓王四年(公元前317年),所谓的据“酸枣”即此。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实行郡县制,始置酸枣县;汉因之。南北朝时后魏将酸枣并入小黄县,北齐并入南燕县。隋开皇中复置酸枣县。唐时属河南道滑州酸枣县。宋代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以黄河渡口改酸枣县为延津县,沿袭至今。

 

读古地053﹒酸枣

现在的延津县地处河南北部,区域南北长455公里,东西宽425公里,总面积886平方公里,辖312341个行政村。

【读后随笔】酸枣古地看胜景

河南延津,古称酸枣。《左传》曰:“鲁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郑游吉奔晋,驷马追之,及于酸枣。”这是发现“酸枣”这个地名的最早记载。魏文侯三十二年(公元前414),“魏伐郑,城酸枣”。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实行郡县制,始置酸枣县。直到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以黄河渡口改酸枣县为延津县。从公元前543年的酸枣、公元前242年的酸枣县到公元1117年的延津县,已历经了1600多年。此间,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流传着多样的传奇故事,打造出各式的人文景观。可以说,这便是“酸枣现象”在这块土地上的魅力所在。所谓“酸枣现象”,其实就是名胜古迹现象。一览古酸枣,满目皆景点。

读古地053﹒酸枣

吴起城  位于黄河故道的吴起城,距河南延津县城25公里,在榆林乡沙门村与胙城乡十八里庄之间,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扼守黄河渡口的屯兵处。清·康熙《延津县志》记载:“吴起镇酸枣(今延津县)沙门,有吴起所筑城址。”吴起城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约800米。整个地形南窄北宽,城似鹅形,所以也叫“鹅城”。在吴起城遗址中,专家发现了众多的文物,包括瓷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石器等,其中瓷器种类最为丰富。据介绍,吴起城遗址中的瓷器,基本涵盖了历朝历代北方瓷器的所有品类,也间接证明了吴起城当年作为黄河渡口的繁华。明代诗人越应扬赋《吴起鹅城》诗一首:“戎马遗踪旧筑沙,太平犬不嗅村家。沧桑几变叹今古,俯仰中原重感嗟。”吴起古城现为本地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白马塔  坐落在今延津县西北塔铺村广唐寺内,为六角形阁楼式砖塔,现存八层,塔高30.06米,底部直径10米。各层高度不一,第二层最矮,无窗门,三层以上逐层收缩,稍呈抛物线型。各层飞檐均用青砖雕花叠涩砌成,上面为花檐,下面砖雕斗拱及仿椽头。一层塔门朝南,塔北又有券门,进入此门可沿塔内斜形梯道与螺旋梯道交替连接以达塔顶,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斜形梯道已经毁坏严重。此塔八层之上无顶无刹,从修建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据说,修建到第八层时,因黄河水患而停工。这样说来,很可能是一座历经千年的烂尾工程。塔下有明代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重修广唐寺塔的石碑,记载了广唐寺及古塔的历史:“广唐寺创于故酸枣邑,时梁武天监丁酉岁也。浮屠,唐后水陆殿如之中,名白马塔,屹屹然,不知何以一篑之不覆。即邑迁通郭,居人列寺之东向,乃以塔名铺。迄于今,治则西北之于东南相距二十里许矣。”建国后,该塔被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酸枣阁  位于今河南延津县北9公里,石婆固之东岳庙之西,有大酸枣树一株,高数丈,其粗合抱不交。清《延津县志》载:“唐尉迟敬德奉命重修之役(即监造东岳庙工程),曾系马挂策其上。”后人便把这棵千年古树作为古迹保留下来。至明代东岳庙倒塌,大树枯死,而根侧却另发新株。当时有姚、高、陈三姓人等修围墙以护之,继而新株亦死。之后为保护树干,建一座长宽各八尺,高两丈余的方形阁楼,人称酸枣阁。阁楼向南留小门,东西山墙上部各有小窗一孔。阁内棚楼板,楼上北墙中嵌石碣一方,刻(尉迟敬德)“挂鞭处”三字。楼下北墙亦嵌有石碣,镌明代吏部尚书李戴所撰《古酸枣记》,并有《酸枣遗踪》诗云:“由来斯枣名斯邑,特地参天独而奇。一自司空垂笔后,孤标千载茂声驰。”大意是:延津古代盛产酸枣,故此为邑名。唯独酸枣阁这里的酸枣树高参天,非常奇异。酸枣树干位于阁之正中,宛如怪石壁立,虽屡遭刀砍斧削,胸围仍有1.92米,唯新株痕迹无存。19664月,修葺加固,并划定保护范围,树立标志。现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龙潭  在今延津县胙城乡王堤有一处黑龙潭,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有精美的传说。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黄河龙王最宠爱的小儿子黑龙,背着父亲来到酸枣地区,与农家女窦娟产生了爱慕之情,并结为夫妻,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老龙王对小儿子在人间所作所为,知道得一清二楚,但不忍心拆散他们,便封黑龙为此地“河长”,专管西起于林东至长垣的黄河河道,还允许小黑龙自择风水宝地另建一座龙宫。从此,黑龙与窦娟夫唱妇随,恩恩爱爱,如鱼得水地在此做善事,深得民心夸赞。尔后,黑龙与窦娟去了仙境,凡人虽然很难见到他们,但却在王堤下沿发现了一个五、六亩大的潭窝,潭窝北边现出两口小井,一个黑水井,一个白水井,或许是他们二人的化身。据说,有了这个潭窝,酸枣胙城一带一直是五谷丰登、旱涝保收。天旱了从黑水井和白水井各取出一瓶水顺手一洒,立刻支聚雨落,马上就是一场透雨;沧海桑田,黄河曾多次泛滥,但水再大,也别想装满潭窝,也淹不了胙城一亩地。为纪念黑龙造福于民的大恩大德,胙城百姓捐资在黑龙潭修起了一座壮丽辉煌的龙王庙,把黑龙和窦娟的金身塑像敬于庙中,每天香烟缭绕,年复一年。现如今,黑龙潭遗址尚存,黑水井、白水井方位也依稀可辨。(谢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