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洹水】原文: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资治通鉴》第3卷
【简介·洹水】洹水,即洹河,位于今河南安阳市北,又名安阳河。洹水因“洹洹流水”故名。它是海河流域漳卫河水系的第二大支流,源出林州隆虑山,东流经安阳市到内黄县北入卫河。此河流全长170公里,流域面积1953平方公里,年均迳流量2﹒65亿立方米,河床最大流量每秒1100立方米,为常年河。
历史上的洹水,是这一带最为著名的河流。《左传•成公十七年》:“声伯梦涉洹。”周慎靓王四年(公元前317年),张仪劝说魏襄王,应该联合抗秦,“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这里所说的“洹”、“洹水”,均指此河。洹河因全段在河南安阳市境内,故称安阳河,被安阳人尊称母亲河。
【读后随笔】从洹水说古景
洹水即洹河,又名安阳河,在今河南安阳市北。洹水是安阳的古老之河,此河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戊子贞,其烄于洹水泉”的卜辞,说明其存在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洹水是安阳的母亲之河,此河在生生不息地奔流中,灌万亩良田,哺一方子民,孕育了灿烂的地域文化;洹水是安阳的美丽之河,此河以《太平御览》引“洹洹,盛貌也”金句,展示出“春来桃花盛开”般的迷人景色。概括地说,洹水即洹河也,乃安阳境内一条古老而重要的美丽河流。翻开今安阳的生态发展史册,立马可以览赏到洹水的多个古时景点。真可谓如民间所言:“安阳景观在洹水!”
善应松涛:位于安阳市区西南25公里的善应镇。在该镇善应村,有百亩珠泉,人称“小南海”。此处是洹水入横潜流透出之地,其泉眼密布,水珠串串交替起伏,沸腾翻滚着争夺上升,珠水汇集成谭,淌漾畅流东去。民谚有“逢横而入,逢善而出”的说法。“小南海”之滨,紧依悬崖峭壁的牛头山,山腰有座精巧玲珑的古刹,如悬半空,寺院楼台映入清流,其倒影灿烂地飘动着闪闪发光,甚是美观。牛头山间,松柏丛生,苍劲叶茂,迎风起伏,波涛万状、雅士观之,名曰“善应松涛”。松涛映水尤显壮丽,水伴山势,更为雅致,其山影水色颇受赞美。元代著名文学家许有壬在一首《浣溪沙·游善应》中描写道:“崖上留题破紫烟,岩前沧茗挹清泉,烂游三日酒如川。有水有山高士宅,无风无雨小春天,人间真是地行仙。”
漫水长虹:漫水指的是安阳城西35公里的小桥。这座桥距离洹河河面不太高,大水来时可漫过桥身,小水时即从桥下流出,当地人管它叫“漫水桥”。漫水小桥,宽三米许,全系石条铺架,并用双燕尾铁链锁就,桥身映入河中,恰象长虹落水影波闪烁。桥头有老柳一株,干高冠大,叶枝盈满,浓荫盖地。肩客行人,到此歇脚乘凉,仰观巢鹊,飞鸟在苍穹翱翔,与彩云并舞;近观农田园地,艳丽的菜花引来蜂蝶翩跹,其自然景色,赏心悦目。桥的西岸建有一座普善庵,整日香烟缭绕。站在普善庵的围墙外向下俯瞰,就会看到“长桥宛如卧虹”。
柏门珠沼:在安阳城西20公里的水冶镇。此镇西北1公里处有一“珍珠泉”,潺潺流水昼夜不息地向东流淌着,入于洹河,系洹水之一源。相传宋仁宗时,大将军韩琦领兵过此,天气炎热、干渴难忍,苦无饮水,一怒之下,把剑猛插于地,拔剑时,泉水顺剑涌流,将军大兴曰:“水来矣!”后人名曰:“拔剑泉”。时而,战马奔哮,马蹄蹈地,踏出水来,就此名之曰:“马蹄泉”。此外,还有心字泉、少白泉、卧龙泉、五四泉、五八泉、六O泉,各有其说法。在此地珠水串串可见,蒙以神奇故事,尤显人杰地灵。明代赵康王朱厚煜游此,即兴赋诗: “宋室名臣几将坛,军中藉藉独称韩。文章焰夺南星灿,将业功高北斗寒。内功皇图盘石固,外匡震宇秦山安。望海浪说能消渴,得以灵泉剑下欢。”珍珠泉水,莹晶耐观,遂于泉池之中,修建亭台屋宇;台前移植古柏两株,相距咫尺,树干六尺高处交接并长,生气昂然,形成自然门状,奇特有趣,故有“柏门珠沼”之美称。
鲸背观澜:鲸背者,乃是洹水流经的安阳桥。其桥建于元朝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桥身北高南低,恰似头北尾南的巨鲸卧于洹水之上,因之,此桥也称“鲸背桥”。桥基用重石铺底,桥身七孔,以石拱圈,上下一体,异常宏伟壮观,是豫北名桥。清末,光绪皇帝和慈禧回京途中,曾经此桥北上,因而称“御桥”。桥栏石柱,雕凿着各式姿态的雄狮,其刻功精湛,气度磅礴,若扶狮漫游,远看货船往来,扁舟捕捞,则是一派繁荣影象。俯视细鱼追逐,群鸭戏水,尤显悠闲自在,但当汹涌洪涛,一泻千里,猛击桥礅,激起浪花数尺,其声如雷霆暴怒,又是何等惊心!站在安阳桥上尽览洹水风景,墨客骚人无不发出怀古思今之幽情,蔚然曰:“ 洹水景色名不虚,鲸鱼飞起化彩虹。四时沧桑何所惜,升平光华看如今。”(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