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蒲阳】原文:秦公子华、张仪帅师围魏蒲阳,取之。(《资治通鉴》第2卷
【简介·蒲阳】蒲阳,古地名。因在蒲水之北故名,位于今山西临汾市隰县西北。春秋卫地称蒲邑,战国属魏谓蒲阳。周显王四十一年(公元前328年),秦国公子华与张仪率军围攻魏国蒲阳,予以攻占。后,又归还。《史记•魏世家》曰:魏襄王七年,“秦降我蒲阳”。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秦遣军攻取魏蒲阳城,即此。汉置蒲子县,隋改隰川县,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隰县,至今。“下湿曰隰”,此地“带泉泊下湿,故以隰为名”。
现在的隰县,地处临汾市西北边缘,吕梁山大背斜中轴部,总面积1415﹒3平方公里;著名景点有:小西天、七里脚石窟、大观楼、紫荆山等。《隰县志》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其中有“战国蒲阳”的记载。
【读后随笔】从古蒲阳今隰县谈紫荆山之美
蒲阳,前称蒲邑,后称隰川,今称隰县。古蒲阳今隰县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之东,史有“河东重镇、三晋雄邦”的说法。据记载,此地在战国时期始称蒲阳,于公元1912年改称隰县直到现在。从蒲阳到隰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期间,虽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但这里的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就看境内的那座紫荆山吧,它海拔1530米,北起石口黄崖山,山峰挺峙,如龙首昂立;中贯玉林山间,山峦起伏,蜿蜒数十里似龙身盘旋;至上天山逐渐下行,象龙尾摆动;同五鹿山衔接,全部山势活似游龙蜷伏,气势宏伟。简言之,从古蒲阳到今隰县,不管风吹雨打、无论沧桑何变,而犹如巨龙般的紫荆山,却始终屹立,依然很美。
紫荆山有“森林公园”之称。紫荆山物产丰富,景色怡人,草茂林密,鸟语花香,万紫千红。春至青翠如染,夏来繁花似锦,秋到红叶如火,冬临银装素裹,四时无不宜人。这里盛产猪苓、党参、二花、人参等各种中草药30余种;天然木耳、蘑菇、羊肚、蕨菜等,山味十足,营养丰富;山葡萄、樱桃、沙棘、红果漫山飘香,野味无穷;山桃、山杏等花开遍野,清香扑鼻,使人陶醉于花的“海洋”;金钱豹、蝎马鸡、野猪等珍稀动物多达20余种,在茂密的森林里自由出没,享受着自然的需求。紫荆山自然景点毗多,到处皆是奇峰怪石、峭崖秀洞,形如虎距,势若龙蟠;阳风洞、背风洞、朱砂洞等各踞山头,遥相呼应,神秘莫测;金、银、铜、铁矿遍布山峦,每座山峦、每个秀洞都有动人传说,俨然置身于“神话故事”世界。
紫荆山有“人文宝库”之誉。紫荆山的人文资源相当丰富,当地人常以此为“宝库”而津津乐道。一是上天山。处在紫荆山的最高峰俗称上天山,据说晴天登临可远眺黄河、汾河,看云海日出胜过泰山,并有六郎寨、排风岭、焦赞疙瘩、孟良寨等景观雄踞。二是玉泉寺。位于紫荆山脚的玉泉寺,三面群山环抱,山势如曲椅,寺院居其中,极远眺望山势如佛形,好似镶嵌在佛主怀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由于寺旁潺潺细流绕寺而过而得名玉泉,因为古泉属温泉又称“暖水洼寺”。玉泉寺还是难得的避暑佳地,在严冬之时,这里温暖如春;在三伏娇阳之时,这里却秋高气爽。三是马刨泉。位于紫荆山石马沟的马刨泉,乃东汉遗迹。相传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做大将军时,为避王莽追杀,逃经隰县紫荆山(今石马沟)时,日正当午、骄阳似火,人马干渴难忍,直急得刘秀捶胸跺脚,祈天告地。他的战骑一声长嘶,一双前蹄腾空扬起,随即落下奋力一刨,霎时一股清澈的山泉在马蹄印里涌起,从而喜得甘泉,刘秀跪拜作揖以示感激。四是林隐寺。在上天山脚下隐藏着一座小寺庙,曰“林隐寺”。林隐寺历代都有僧人居住,他们在此教化乡民,护林防火。寺内有小松王,为寺之象征,高数丈、粗数围、直如杆、荫如伞,枝繁叶茂,树中独树一帜,进寺者以先睹松王风采为宽。五是毗芦塔。原称紫荆山毗芦金山宝塔,塔高10米,成八角形,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七月,虽经数百年风雨,但仍完好无损。六是神农尝谷台。在紫荆山以西的黑桑村发现神农尝谷遗址,遗址有一青石巨碑,刻记着神农炎帝教耕辟谷之事迹。碑石高约1.8米,为清嘉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桂月刻制,距今已192年。台址时长十五丈六尺、宽十三丈一尺,四角立石柱四根,中塑农皇神像。每年三月春耕下种之时,四里农人齐聚于此焚香祈福、祈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