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地018﹒阳城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阳城】原文:韩伐郑,取阳城。(《资治通鉴》第1卷
【简介阳城】阳城,旧址在今河南郑州市登封东南告成镇。阳城古地,上古时期为舜禹活动地。据《水经注》记载:“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夏时为阳邑,西周时改为颍邑。东周时因此地处在嵩山之阳,故改颍邑为阳城,这便是历史上始称阳城的由来。阳城在春秋时为郑国地,战国时诸侯国为争夺郑国这块地而诉诸武力,故有“韩伐郑,取阳城”的记载。尔后,秦置阳城县,沿用至隋唐。唐朝女皇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宣布大功“告成”,于是改阳城县为告成县。直到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告成县改为登封县所辖的告成镇,至今。现在的郑州市登封告成镇,辖24个行政村,总面积87平方公里,并以西周测景台、元代观星台为地标而著名。
【读后随笔】阳城有著称世界的古观星台
阳城,今河南郑州市登封告成镇,位于嵩山与箕山之间,古老的颍河横贯腹地,素有“天地之中”与“文物之乡”的美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文物景观荟萃,主要有周公测景台、元代观星台、天文博物院、夏都遗址、王城岗遗址、古阳城遗址、战国冶铁遗址、唐宋曲河瓷窑遗址等。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将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元代观星台就是其中之一,且排名世界九大古观象台榜首,也是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阳城古地上的观星台,是元代郭守敬创建的天文台。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今河北邢台人,元朝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工程专家,也是十三世纪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公元1276年始建轰动于世界的观星台。观星台由台身与石圭、表槽组成。台身上小下大,形似覆斗。台面呈方形观星台,用水磨砖砌造。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屋通高12.62米。台下边宽16米多,上边约为下边之半。在台身北面,设有两个对称的出入口,筑有砖石踏道和梯栏,盘旋簇拥台体,使整个建筑布局显得庄严巍峨。台顶各边有明显收缩,并砌有矮墙(女儿墙),台顶两端小屋中间,由台底到台顶,有凹槽的“高表”。在凹槽正北是36块青石平铺的石圭(俗称量天尺)。石圭通长31.19米。郭守敬经过几年的辛勤观测推算,掌握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的运转规律,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夏至和冬至、春分和秋分的精确时刻,终于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天5时49分12秒,与现在的测定仅相差26秒,与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 》分秒不差,但《授时历》比《格里高利历》早300余年,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科学的巨大成就。
阳城古地上的观星台,是在周公测景(影)台的基础上建成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建于西周(约公元前1037年),比元代观星台早2300多年。据载,观星台建在周公测景台20米处。相传,西周文王四子、周公姬旦在营建东都洛阳时,认为阳城是“天下之中”,便在此立圭表测日影,通过直立柱子的表与相连座子的圭,观测太阳的长短,从而区分一年的春、夏、秋、冬,为历法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命太史监南宫说仿周公土圭旧制,换以石圭、石表。同时,在石表上刻有“周公测景台”五个字。这座石圭石表通高3.95米,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是方形的石座,上小下大呈柳形锥体,其名曰“圭”,高1.965米;上部为长方形石柱,名曰“表”,高1.956米,合八尺。石表北面距石座上面北边沿37厘米左右,约合一点五尺。八尺表的影台影长,刚好是一尺五寸,意为阳城就在“天地的中心”。由此,可以说“郭公(守敬)观星台”,是对周公测景台的继承、完善和发展。
阳城古地上的观星台,是我国古代最具价值的天文台。不难看出,阳城观星台之所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很重要原因是因为它最具突出的历史价值。从地理环境看,这里北依嵩山,南望箕山,处颍河之滨,地望十分优越,阳城是观测天象的最好地方。从院落设施看,这里前后院落共分照壁、山门、垂花门、周公测影台、大殿、观星台、螽斯殿等七进,院内复制安装包括沈括浮漏、正方案、仰仪、景符、日晷等在内的各种天文仪器十多种,属于我国现存时代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从功能效果看,这里当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记时、制历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并累积了丰厚的一手天文资料与经验。《元史·天文志》说:“河南府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太弱为古代一度的十二分之八)。明人《重修元圣周公祠记》碑载:“砖崇台以观星。台上故有滴漏壶,滴下注水,流以尺天。”综合起来看,阳城古地上的观星台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难怪,现代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十分关注河南的观星台。他在1961年3月4日评审历史文物时,就将阳城观星台推荐列入了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