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孟门】原文: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资治通鉴》第1卷 公元前387年)译文:商朝纣王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黄河经过其南面,因他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家之固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
【简介孟门】战国魏将吴起所说的“孟门”,指的是黄河孟门。西晋名著《剑阁铭》中注释说:吴起所言的孟门就是山西吕梁市柳林县黄河孟门。古地孟门,位于今山西吕梁市柳林县西北23公里处的黄河之滨孟门镇。上古时期这里原本是无名之地,大禹治水在此疏通了黄河第一个洪水口后,故名“孟门”。春秋时孟门为晋国领地,战国时孟门归属赵国边邑,秦时孟门属太原郡,南北朝时孟门置定胡县,唐初改定胡县为孟门县。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废孟门县,置孟门镇至今。现属山西吕梁市柳林县的孟门镇,总面积81平方公里,下辖30个行村、58个自然村。
【读后随笔】孟门古镇:天下黄河第一门
在山西吕梁市柳林县西北的黄河之滨,有个古镇叫“孟门”。孟门古镇北接碛口,南临军渡,东靠柳林,西隔黄河与陕西吴堡相望。相传,此地在远古时期是大禹治水的首站。由于大禹在这里凿开蛟龙壁,疏通了黄河河道上第一个洪水出口,故有“天下黄河第一门”之称,此后这块无名之地有了自己的称谓“孟门”。“孟门”这个名字很响亮,也很霸气。古以首时、第一为“孟”,孟门就是排在黄河河道最前列的大门。
史籍记载,孟门古镇是黄河第一门。战国著名的思想家尸佼的《尸子》以及后来的《吕氏春秋》、《永宁州志》等文献有记载:“古者,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龙门、吕梁、孟门均为治水的重点工程,孟门工程尤为紧迫。大禹治水前,今柳林孟门镇西南石壁如蛟龙(蛟龙壁)横卧黄河水中,将其东西两岸石山连接成一个天然的黄河大石坝,挡住黄河去路而形成湖海,有所谓“定湖”之称。若遇淫雨,“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大禹劈开蛟龙石壁,导河水顺流而下,不但解除了河水泛滥成灾之势,而且形成了一道“黄河洪涛”景观,史称“永宁十景”之一。文献记载是重要依据,它说明了“天下黄河第一门”就在孟门古镇。
专家考证,孟门古镇是黄河第一门。劈开蛟龙石壁是打开黄河第一大门的主要标志。黄河蛟龙壁遗址,位于柳林县孟门镇孟门村南至小河沟一带的黄河岸边,为悬崖峭壁。经专家实地考察,尚留有大禹治水时凿过的痕迹。这里依旧保存有大禹当年指挥治水时,因长期伫立而留下深深脚印的“禹王石”。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秋九月刻立的“禹王石”石碑,石碑上写着“大禹治水停摞处”。数千年前,大禹便是站在这里,观山形,望地理,凿开石坝,疏浚河道的。国际考古专家白礼昌考察孟门后,得出结论:大禹治水凿开黄河蛟龙石壁第一门,在今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孟门村。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繁仁,又对蛟龙壁及孟门其它有关的大禹治水遗迹进行了考察,撰写了《孟门,天下黄河第一门》专著。遗迹考察是有力佐证,它表明了孟门古镇就是“天下黄河第一门”。
“天下黄河第一门”是神圣的地方,后世在此建院修寺以示纪念。西周穆王(公元前1009—前954年在位)为了纪念禹治水之功绩,在孟门南山“禹王石”附近创建了孟门道院。主殿“源神殿”内,供奉着夏帝禹和禹之父鲧。这里现还有国家一级文物“无头神鲧”石雕坐像:底座长0.98米、宽0.40米、全高1.25米、胸围0.92米、膝部周围1.50米,左臀部还有一“鲧”字。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太原到武当山祭玄天大帝后,西行柳林朝拜源神殿。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巡游孟门时,敕赐尉迟恭又在道院旁修建了南山灵泉寺,后称南山寺。南山寺是一座仿盛唐风格、居山面海的大型寺院。现有仿唐建筑仁王殿、天王殿、钟楼、转轮藏、东西爬山廊、东西配殿、金堂等建筑群,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寺侧有巨石“禹王石”和《大禹治水》残碑,大雄宝殿内有刻于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的《南山灵泉寺始末碑记》,碑记称:南山上“有禹王石,相传神禹停憩息山之半”。可见,孟门“禹王石”相当神圣,既是大禹指挥之位,也是大禹歇息之地。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