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宜阳】原文:秦伐韩宜阳,取六邑。(《资治通鉴》第1卷 公元前391年)译文: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夺取六个村庄。
【简介宜阳】宜阳,在今河南洛阳市宜阳县。战国时期,韩在此建都,称之为韩邑。《战国策•秦策二》注:“宜阳:韩邑。”大概是韩邑与宜河的缘故,而得名为宜阳。周安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秦国攻打韩国宜阳,夺取那里的六个村邑。以后,秦置宜阳县。从此,先后被称为宜阳、福昌、甘棠、兴泰、寿安等,其中使用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是宜阳。至今,宜阳属洛阳市管辖县。现在的宜阳县下辖9镇7乡;县内景点有灵山寺、花果山、香鹿山、洛河、韩都城、李贺故里、五花寺塔、虎头寺石窟、苏羊遗址等;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宜阳标志性景区。
宜阳花果山森林公园
【读后随笔】宜阳:韩都城·花果山·苏羊遗址
宜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洛河中游的浅山丘陵区,地貌特征为“三山六陵一分川,南山北岭中为滩,洛河东西全境穿”。它东依千年帝都洛阳,南临嵩县,西望洛宁,北接新安,东南与伊川为邻,西北与义马市渑池接壤,是洛阳市重要链条地区。其境内有花果山、灵山、锦屏山等22座知名山峰。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宜阳给人印象是,历尽数千年风雨沧桑,展现深厚文化积淀,有“名山、名泉、名树、名寺”,更有分外引人注目的胜迹:韩都城、花果山、苏羊遗址。

韩都城
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城的早期都城,位于今宜阳县城西25公里的韩城镇东侧,是当时韩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中心。从韩都城遗址看,城南为锦屏山,城北为洛河。现仅存挹秀门(即南门)、通贤门(小南门)和凝瑞门(西侧偏门)等三座城门和南门西侧的一段土城墙。挹秀门仅存下半部,上部已经后世改建。通贤门保存较完好,由单拱青砖筑成,面阔12.9米,拱门宽3.2米,进深10.4米,南有护城河。凝瑞门破坏严重,上有同治年间书“凝瑞门”三字,城墙由夯土筑成,夯层厚0.12—0.15米,夯土中夹杂有碎石。该遗址规模巨大,布局完整,结构严谨,保存完好,出土文物丰富,是东周时期韩国历史沿革的客观见证,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建筑艺术、丧葬习俗、社会风俗以及古代都城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果山
位于宜阳县穆册乡境内,是古代所说的姑瑶山、女几山、化姑山。据《山海经》记载,商周时期这里称姑瑶山,传说“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又叫女尸山(女几山)、化姑山。花果山之名,始见于北宋《太平寰宇记》:“寿安县(今宜阳县)岳顶山在县西南,又西为花果山。”花果山似为“化姑”念做“花果”,也因为这里山果杂集,春花秋实而得名。此山的主要特色是:山奇、石怪、洞佳、水秀、雾美、林茂。难怪,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取材于此山。诸如小说中的铁索桥、水帘洞、玉皇顶、南天门、高老庄、通天河等,都可以在此找到原型。清乾隆十五年重修庙宇碑记:“斯也,即西游记所称齐天孙佛成圣处。”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了文采飞扬的题咏之作和种种逸闻趣事。
苏羊遗址
位于宜阳县张坞乡苏羊村,故以“苏羊”命名。苏羊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800米,北临安虎路,南依华岳。遗址文化层厚达6米左右,陶质有夹砂红陶、陶灰、黑陶及彩陶。可识别器型有红陶钵、缸、酒器、小口尖底瓶、壶、杯、彩陶盆、缸、钵,黑陶有小口高领缸,夹砂灰陶有觚性杯、小平底盆等,纹饰有篮纹、刻线纹、网状纹、附加堆纹和白底彩陶,石器有石镰、石刀、铲等。从出土标本看,应为仰韶—龙山时期文化。专家认为,此遗址是公元前5000—前3000年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苏羊遗址面积很大,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对研究新石器文化有重要价值。(谢谢图片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