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地011.负黍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负黍】原文:郑负黍叛,复归韩。(《资治通鉴》第1卷 公元前394年)译文:郑国的负黍地有反叛,重新归顺韩国。
【简介负黍】负黍,古地名,在今河南郑州市登封东南的大金店镇。负黍因古代谷黍交换场所而故名。所谓的“负黍”:负,是肩背也;黍,为粮食作物。肩挑粮食作物去交易,大概是这里的一道独特风景。负黍之地,相传是舜帝的主要活动地之一,先称负黍邑,后建负黍城。春秋时属周,后由韩归郑。战国时又由郑归韩,公元前394年所提到的“负黍”即此。秦汉时沿用。晋至隋时负黍改称向黍,唐时改为金店,宋时则改为大金店。民国时,明确负黍为镇,后改称大金店镇,至今。现在的大金店镇下辖31个行政村。其镇志记录了本镇名称的由来:负黍、金店、大金店、负黍镇、大金店镇。
【读后随笔】负黍城,古代早期的集市地
负黍,是一座古老的城邑。此城遗址在今登封市大金店镇颍河南岸。《竹书纪年》、《史记》记载,负黍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的边防重镇。据原登封县志记载,负黍城在颍河南岸的一块台地上。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海河湾河和颍河使其形成独特的天然屏障和地理环境。负黍城遗址平面略呈正方形,南高北低,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面积39万平方米,残高1-2米。负黍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南至东村的山神庙岭,东至海河湾河西高崖边,北至颍河南岸,西至段中村的河南高土崖;内城南至段东村北地护城壕,东至南城子与海河湾村西上沿,西至高土崖边,北至庙湾高台地边。负黍城内发现大量铜箭头及陶片,器形有豆、罐、鼎等,有纹饰、陶质有泥质和砂质,陶色以灰陶为主。1987年,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负黍城是我国古代早期的负黍聚。所谓的“负黍聚”,就是集市交易的地方。远古时期的负黍聚,可谓数量有限的古商邑之一。《易·系辞下》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大意是,每当太阳当顶时,人们就聚集一起交换货物,交易完后便各自回家。到集市以物易物,这是古代社会发展所必然出现的交易活动,也是左邻右舍的一种生活需求。负黍聚的出现,正适应了这种必然需求。据说古负黍城的东北面,隔颍水有人居住,村落密集,人口稠密,所以很多人常肩负五谷到这里进行以物换物,实行交易。相传,尧帝让位于辅臣许由,许由不受,归隐箕山,曾背黍子到这里赶集。春秋时期,管仲在龙泉寺隐居读书著学时,常光临负黍聚,领略市井风情。以后历代在这里的集市贸易都当相热络,经营范围由初期的生活资料,延伸为生产资料和中药材、杂货等。当地老人介绍说,负黍镇(大金店镇)从古至今,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生意人,是靠经商、手工业、制作业起家的。大金店镇在40—50年代,“每逢集市日,山南山北的商贾客户,东来西往的赶集群众云集于此,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像潮水一样拥往负黍镇,真是挑挑儿的、担担儿的、卖针卖线的,锢露锅卖蒜儿的等等。在东西长达三华里的街道上,人山人海,声势浩大,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负聚城是古代生财的宝地,自然会成为当时军事必争之地。有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郑、韩、秦都想用武力手段得到负黍这块“肥肉”。春秋时,负黍本为周地,却被郑所独占。《左传·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郑于是乎伐冯、滑、胥靡、负黍”。战国时,负黍先为郑所占,后被韩所得,再为秦所攻取。《史记·郑世家》:公元前397年“郑伐韩,败韩兵于负黍”,公元前394年“郑负黍叛,复归韩”。《史记·韩世家》:公元前256年“秦拔我阳城、负黍”。《史记·秦本纪》:公元前256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上述记载,足见负黍这块集市胜地在当年的重要价值。(谢谢图片作者)